图为河口区新户镇村民正在捕虾。
爱东营讯 盐碱地变身“新粮仓”,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升级,品牌战略提升产业价值,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正在河口大地徐徐展开。
“十四五”以来,河口区以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在盐碱地综合利用、高标准农田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2024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63.07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07元,四年增长21.6%。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以上村达到62%,增长30个百分点。
粮食生产连续五年实现“三增长”:面积达37.34万亩、单产344.94公斤、总产12.88万吨。这一切,都诠释着河口区在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生动实践。
盐碱地综合利用:从“改地适种”到“改种适地”
河口区立足盐碱地实际,以“大食物观”为引领,通过农艺、生物、工程等多种措施推进盐碱地改良。截至目前,已完成改良盐碱耕地3.17万亩,这片曾经的“生态短板”正转变为“潜力粮仓”。
在山东河口盐碱地综合利用大棚内,羊肚菌强势破土,创下亩产1051.2斤的高产纪录,彻底颠覆了盐碱地“寸草难生”的固有印象。
位于河口街道的黄河口百合产业园,总投资3.6亿元,核心区占地3000亩,重点研发耐盐碱百合种质资源,推动百合药食同源产业化。培育出耐盐碱百合新品种“黄河口23号”,年繁育种苗5000万株。
河口区还建立新品种展示示范评价中心,每年开展耐盐碱作物选育实验,展示大豆、小麦等粮食作物品种300余个。圣丰种业6个大豆、2个小麦新品系进入国家级、省级区域试验,为盐碱地治理开辟了新路径。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河口区持续夯实农业生产基础和装备支撑,高标准农田面积从2021年的29.99万亩增加至目前的35.69万亩,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
2024年,河口区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96.47%,较2021年提升0.81个百分点。2021年成功创建为山东省“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示范县,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河口区压实粮食生产责任,严格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大豆种植补贴等惠农政策,深入开展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
2022年至2024年累计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22.7万亩,连续两年获评大豆产能提升工作表现突出集体,粮食安全基础更加稳固。
农产品品牌打造:从“种得好”到“卖得俏”
河口区系统谋划品牌支持培育、宣传矩阵打造和线上线下推介营销,推广纳入以“黄河口农品”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的农产品品牌体系。
目前,全区已有6个产品品牌入选山东省知名企业产品品牌名单,15个品牌产品被授权使用“黄河口农品”整体品牌形象标识,绿色、有机农产品达到34个。
新户镇凭借近海湿地资源和丰富天然微生物,培育出肉质紧糯、味美鲜甜的盐田虾。引进海大等龙头企业,与华春、鑫大地等本土企业协作,形成全产业链示范园区。
河口区天河湾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重视品牌体系建设,积极打造“天河湾”品牌,合作社的红富士苹果已被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品牌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数字农业应用:科技赋能现代农业升级
河口区大力推进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让现代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义和镇数智蓝莓基地应用全基质栽培技术,正在打造北方最大的基质蓝莓栽培基地。
农发菌业鹿茸菇年产量达到3.5万吨,展现了数字农业的高效产能。基地采用智能化环境控制系统,实现了对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的精准调控,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
新户镇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推动小农户对接现代农业,引入智慧农业平台,提升农机作业、病虫害防治、粮食储运等环节效率,走出一条科技赋能、共建共享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鸿斌家庭农场的农场主张金美,人称“玉米姐姐”,自1997年起便率先在当地试种糯玉米,并通过电商渠道将“鸿斌玉米”销往全国。目前,农场种植规模达1000亩,年收入约220万元,并带动100余户群众共同致富,数字技术正在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美丽乡村建设:从“一处美”到“全域美”
近年来,河口区持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创新“1+1+3+N+N”模式,创建省级和美乡村15个,成功争取省级集中解决突出问题扎实推进和美乡村建设项目。
集聚资源要素,做大做强产业发展载体,抓好乡村振兴片区建设,河口区市级以上乡村振兴片区达到3家。新户“绿野·海韵”成功创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
2025年,新增河口街道“润河丰歌”创建省级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孤岛镇“醉美槐乡”创建第四批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片区、“河润丽泽富美乡韵”创建市级乡村振兴重点片区。
河口街道坨子村,曾为省定贫困村,环境脏乱差。但如今走进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村里以“一核五提升”为抓手,一步步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基地、光伏发电等项目落地生根。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不仅获评省级美丽庭院建设工作表现突出村集体、民主法治示范村,更是拿下了“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的金字招牌。乡村振兴在这里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看得见的改变、摸得着的幸福。
农村产业融合: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格局
河口区深入推进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聚焦“延链、补链、强链、优链”,构建以奶牛、对虾2条全产业链重点链为引领,大豆、百合、海参、肉牛等优势特色产业为支撑的“2+N”农业全产业链格局。
目前,义和镇成功获评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河口区正在积极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区拥有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强镇1个(新户镇),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强镇3个(六合、义和、孤岛)。
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持续壮大,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35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5家,较2022年增长12.9%、36.4%。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孤岛镇西韩村党支部领办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流转盘活22处闲置民房,打造研学基地、槐厢民宿和特色农家乐,借助槐花节等活动契机,组织村民集中展销白酒、乳制品、水产等特色产品,布局烧烤、非遗等摊点,并参与旅游车运营,持续丰富文旅业态,全面助力村集体和农民“双增收”。“以点带片、连片成面”的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答卷绘就,新程已启。河口区将继续深耕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持续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让“河口答卷”在渤海之滨书写得更加辉煌。
(记者 陈同磊 通讯员 代景芹 刘晋忠 李梦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