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饶县大王镇中心初中语文优课团队:以数字为笔,绘就大单元教学新图景

教育·东营网·2025-09-19 15:26

  东营网讯 在山东省 2025 年 “数字化赋能教师专业发展” 工程的浪潮中,广饶县大王镇中心初中语文优课团队以课标为纲、以数字为翼,围绕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群星闪耀时” 单元深耕细作,历经多轮打磨构建“读—品—析—写”教学闭环,让传统课堂在数字赋能下焕发新活力,为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提供鲜活实践样本。

  锚定方向:三维目标校准大单元教学航向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优课团队组建之初,便面临单元目标碎片化的难题 —— 教师多聚焦单篇教学,未能形成整体认知。团队迅速对照《2025 年山东省 “数字化赋能教师专业发展” 工程优课创建目录的通知》要求,依托省研修平台调取单元资源包,开启目标重构之路。

  “大单元教学需紧扣核心素养,构建‘知识 — 能力 — 情感’三维体系,还要形成‘单篇感知→单元整合→方法运用→评价提升’的四阶逻辑。” 团队负责人丁老师在首次研讨会上明确方向。经过多轮碰撞,团队最终确定单元目标:知识上,引导学生比较四篇课文选材组材异同,掌握人物精读方法;能力上,借助数字工具优化写人片段创作;情感上,让学生体悟杰出人物爱国情怀,树立文化自信。为夯实基础,团队还补充 “两弹研制” 数字史料包,让《邓稼先》教学与时代背景深度联结,为后续单元整合埋下伏笔。

  精雕细琢:数字赋能激活课堂新生态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如何让数字工具真正服务于教学、激发学生主动性,是团队打磨课例的核心课题。在《邓稼先》单篇精读课中,丁老师摒弃传统 “背景导入 — 文本梳理 — 情感总结” 模式,将纪录片片段、传记节选上传至研修平台,设置 “背景与文本关联” 讨论区,学生上传感悟后教师在线批注,并用平台投票功能评选 “最佳精神解读”,让课堂从 “被动听” 变为 “主动探”。“数字史料包的加入,让学生对邓稼先‘以身许国’的精神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参与度提升了 30%。” 丁老师欣喜地说。

  宋老师负责的 “妙笔绘真人” 整合复习课,更是将数字赋能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针对传统纸质表格反馈效率低的问题,团队将其升级为研修平台 “交互式表格”,学生分组在线填写《邓稼先》与《孙权劝学》选材组材差异,系统自动生成对比报告,宋老师则聚焦共性问题精讲。“平台数据能精准定位学生薄弱点,比如‘对比衬托手法理解模糊’,我们就制作 5 分钟微课上传平台,学生可随时观看,大大提升了复习效率。” 宋老师介绍道。

  苏老师的《循着闪耀星光》写作课,创新引入豆包智能体批改功能,将批改维度从 “描写方法运用” 拓展至 “细节与精神关联”。“学生写‘清洁工阿姨’,不仅要看是否用了动作描写,更要判断是否通过‘皲裂的手’‘汗湿的衣领’等细节凸显‘勤劳’精神。” 苏老师表示,团队还在平台搭建 “修改参考库”,针对 “细节缺失” 等问题提供范例,让学生修改有章可循,真正实现 “教学评” 一致性。

  协同共生:多轮磨课铸就优课精品

  “独木难成林,单弦难成曲。” 团队始终秉持《通知》中 “同伴互助、团队协作、共生共创” 的磨课理念,历经三轮深度打磨,让课例从 “合格” 走向 “优质”。首轮磨课,针对 “人物精神分析浮于表面” 的问题,丁老师提出补充 “两弹一星”精神解读微课,苏老师建议用平台 “精神关键词云” 汇总学生观点;次轮磨课,聚焦 “范文分析简略”,宋老师分享整合课中的文本案例,丁老师提议在平台标注范文 “细节 — 精神” 对应处;三轮磨课,团队规范记录 “问题诊断 — 方案调整 — 效果验证” 全流程,最终提交的 28 分钟磨课视频与文本佐证,完全符合省优课技术标准。

  “每一次磨课都是一次成长。” 团队成员纷纷表示,跨课例互助让大家受益匪浅 —— 丁老师的 “史料运用” 经验助力宋老师优化背景关联环节,宋老师提炼的 “写人方法” 为苏老师写作课提供支撑,苏老师的 “智能批改” 思路反哺前两课时评价设计。这种“老带新”“课互促” 的氛围,正是团队能快速成长的关键。

  未来可期:以优课实践照亮教师发展之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如今,广饶县大王镇中心初中语文优课团队的 “群星闪耀时” 单元教学,已形成涵盖课例视频、教学设计、数字资源包的完整成果体系。团队计划将成果上传至省研修平台 “资源共享” 栏目,并录制 “大单元教学经验分享” 微课,为更多教师提供参考。

  “《人民日报》曾指出,‘数字化转型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团队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深耕 “数字化赋能大单元教学”,探索语文与历史、道德与法治的跨学科整合,尝试将 “群星闪耀时”单元与《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衔接,让单元教学更有深度与广度。同时,团队还将定期开展 “回头看”磨课,结合学生反馈与新教学理念持续优化课例,力争打造成为区域乃至全省的“数字化赋能优课”标杆,以实际行动助力教师专业发展,为学生成长点亮“精神灯塔”。

  (记者 赵忠梅 通讯员 苏晓丽)

责任编辑:李红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