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一张网”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多元共治”实践

东营新闻·东营网-东营日报·2025-09-17 08:02

爱东营讯 从府前大街的区级综治中心到各街道办事处的便民服务阵地,再到各社区的群防群治力量……如今,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张覆盖全域的治理网络正高效运转。今年以来,开发区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坚持“实体化、规范化、实战化”,通过资源整合、机制创新、协同共治,加快构建“多元共治、闭环高效”的基层治理新格局,让辖区群众在每一次纠纷化解、每一次诉求响应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安全感与获得感,让平安和谐的底色愈发鲜明。

建规范平台

打造区级“大脑中枢”

“本以为拿不到了,在你们的帮助下,4天就拿到了被拖欠工资,真是太感谢你们了,咱这个地方真给老百姓办实事儿!”近日,开发区某建筑企业工人符某、何某在接到开发区综治中心回访电话时激动地表示。

今年7月,符某、何某因为企业拖欠工资,来到开发区综治中心寻求帮助。中心在了解到情况后,联合劳动监察、住建等多部门共同会商研判,制定解决方案,仅用4天就帮助两人拿到了拖欠的工资。

综治中心是平安建设的重要平台,是社会治理的“大脑中枢”。开发区严格按照“五个规范化”标准,建设集约高效治理平台,打造占地1000平方米的区级综治中心,实时统筹全域动态。同时,探索“常驻+随驻+流动”模式,设置涵盖公安、人社、住建等高频业务单位在内的12个常驻窗口,低频部门按需随驻,并入驻诉讼、检察等部门功能,推动仲裁、公证力量通过“流动服务点”下沉,既可以“一窗受理”群众来访业务,又能够满足复杂纠纷化解需求,实现群众诉求“全领域覆盖”。

此外,中心建立“三单三签”全流程闭环落实机制,确保群众诉求及时有效解决。开发区综治中心建成运行以来,受理事项按时办结率100%,群众满意率100%。

创特色机制

锻造街道“强健肌体”

区级中枢的高效运转,离不开街道综治中心的“落地生根”。街道综治中心从创新特色机制和做实民心服务入手,聚焦群众诉求,精准高效破解,让基层治理的“肌体更强健、血脉更畅通”。

东城街道聚焦27.8万常住人口的治理需求,创新“135”机制,即以综治中心为统筹枢纽,融合部门单位、辖区居民、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通过“防、查、析、解、评”五步闭环,让纠纷化解精准高效。今年4月,3名公益岗人员因辞退问题情绪激动,中心联动信访、劳保、法律顾问等入驻单位,通过解读政策、引导就业,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共识,正是这一机制的生动实践。

胜利街道则用“多元共治”破解复杂矛盾。“老夏茶铺”里用“拉家常”调解邻里矛盾纠纷;“朱大姐调解工作室”依托市信访事项人民调解委员会,解决小区管线漏水纠纷,专业力量让治理更有温度;社警“五联共治”让网格员与民警结对巡查,85%的简易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从商贸城社区化解企业噪音扰民,到康洋社区修复亲子关系,街道综治中心始终站在服务群众的最前沿。

聚群防力量

畅通社区“末梢神经”

社区是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为充分调动和激发各类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开发区成立群防群治联合会,面向基层网格员、矛调员、楼栋长、物业安保人员、村(社区)两委、热心志愿者等人群,组建群防群治工作队伍,参与基础平安创建、协助维护社会治安、调处化解矛盾、收集社情民意,努力维护全区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

依托群防群治工作队伍,开发区做实网格化管理,及时排查苗头隐患和问题线索,对上报的问题隐患,按照属地管理、归口处置、联动处置等原则,分类流转办理,及时分析研判,并积极探索实践,打造出居民以志愿服务形式参与社区治理的新样本。“金水大妈”社区服务品牌把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延伸到群众家门口;在东悦社区试点推行的“微光守护,群防群治巡查”项目,利用辖区群防群治队伍开展常态化巡查,对排查发现的风险点、苗头性问题主动作为、及时介入,切实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如今在开发区,“区级统筹协调、部门依法化解、属地托底稳控”的联动格局已然成型。从工业厂区的劳资纠纷到社区楼院的生活琐事,“有矛盾找综治中心”越来越成为社会共识。从“多头受理”到“一站通办”,从“单打独斗”到“多元共治”,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始终聚焦“群众需求”核心,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支点,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努力建设平安幸福开发区。

(记者 张利波 通讯员 贾小龙)

责任编辑:景晔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