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东营讯 今年以来,河口区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以“河枫细语”品牌建设为核心引擎,紧扣“实战化、规范化、智能化”建设目标,持续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构建起“区—镇街—社区(村居)”三级联动治理体系,推动矛盾纠纷化解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治理”蝶变。
“攥指成拳”:多元化联动,打破部门壁垒
“以前跑多个部门没结果,现在进一扇门3天就解决”,今年四月,市民孙先生在河口区综治中心接受完调解之后感慨地说道。
原来,孙先生因企业未足额缴纳社保向区综治中心求助,中心当即启动联合研判机制,协调税务局、人社局现场比对工资流水与社保基数,仅用2次调解就促成企业补缴社保资金2900余元。
这样的高效率,正是得益于河口区在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中建立的“中心指挥、部门联调”机制。河口区以让群众“最多跑一地、只进一扇门”为目标,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抓手,按照“五有”标准建设规范场地,创新体制机制,集成专业力量,强化一站式矛盾风险多元化解功能,整合公安、司法、人社等18个部门,实现12项服务“一窗通办”“访—调—诉—援”无缝衔接,推动工作从“单兵作战”向“协同共治”转变。今年以来,区综治中心累计化解跨部门纠纷47件,平均耗时较以往缩短60%。
“见招拆招”:靶向化阵地,矛盾就地化解
“小区没有公共充电桩,自己扯线安装又违规,那我们这电动汽车该怎么充电呢?”今年5月8日,孤岛镇朝阳社区的王女士因私装充电桩被剪线来到社区综治中心讨要说法。
在了解到王女士的诉求之后,“老乐哥调解室”联合网格员共同介入,主动向王女士介绍《东营市充电桩管理规定》,解释私装充电桩存在的安全隐患。同时,经过调查发现,安装充电桩已成为很多社区居民的共同诉求。为解决群众诉求,他们多次与供电公司沟通对接,积极寻找解决方案,仅用10天时间,就在小区广场建成了8个公共充电桩。看到小区的公共充电桩,王女士笑容满满,“以前给汽车充电要跑出20公里去,现在好了,终于能下楼充了,太方便了。”
这样的小矛盾迅速得到解决,并且受到群众欢迎,离不开“老乐哥调解室”这样的基层调解力量参与。而前不久在化解六合街道崇文社区的漏水纠纷过程中,社区综治中心入驻检察官带着住建图纸上门,用“法理情”三步法促成三方和解,全程仅用5天。
如今,河口区依托镇街、社区综治中心,以人民调解为纽带、法律服务为支撑,多维发力、精准破题,培育出“老乐哥调解室”等23个特色品牌,构建起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的立体化工作体系,推动矛盾纠纷化解端口前移、重心下沉。今年以来,全区85.69%的纠纷实现了社区层面化解。
“杜微慎防”:精准化预防,筑牢平安防线
“针鼻儿大的窟窿,斗大的风”“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避免“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关键一步。只有把防范矛盾纠纷的产生、演变和激化放在“第一优先级”,才能实现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平稳有序之间“最优解”。
6月3日,六合街道崇文社区的网格员在“扫楼”时发现小区停车剐蹭纠纷频发,当即上报镇街综治中心,中心联动区综合执法局等部门,1周内就在小区周边施划400个公共停车位,从源头上避免了矛盾升级。
如今,“网格员巡查+技术赋能”实现风险“早发现、早处置”已经成为河口区全面推进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的创新举措。坚持“抓前端、治未病”理念,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加快整合调解、仲裁、行政复议、行政裁决、诉讼、信访等信息数据资源,开发“码上预警”小程序,让群众扫码即可上报隐患。区级综治中心联动各级综治中心,将矛盾隐患有序分流,通过线上数据流转督促推动线下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今年以来,河口区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9.94%,就地化解率95.65%。
从“一窗通办、多元共治”到“靶向处置、就地化解”,再到“源头预防、信息跑路”,河口区正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牵引,坚持实战、实用、实效,进一步抓实抓细基层社会治理,擦亮“河枫细语”社会治理服务品牌,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河口、法治河口。
(记者 张利波 通讯员 王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