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峰在居民家中走访。
爱东营讯 有一种味道,时常唤醒记忆;有一种情怀,永久保留在心间。在油城人的记忆中,油建冰糕便是那独特的存在,是童年的专属味道,连同记忆中劳作的身影,形成了独特的“油建印记”。而这也激活了油建社区治理新动能。今天,我们就走进文汇街道油建社区,对话油建社区党委书记书记张海峰。
主持人:张书记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油建社区近年来在基层治理方面亮点纷呈,尤其是安泰小区从老旧小区变身“幸福家园”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能否请您先谈谈您的治理理念?
张海峰:我们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多元共治、文化铸魂”的理念。社区治理不是单打独斗,而是要把党组织的力量渗透到每个角落,把居民的需求当作工作的方向。就像安泰小区的蜕变,正是通过党员带头、居民参与,才实现了从“老破小”到“幸福窝”的跨越。而社区治理的关键在于用心倾听民声、用情凝聚合力。我们通过“小冰糕”传递老味道、用“茶话汇”解决烦心事、在“幸福茶馆”搭建连心桥,让治理既有温度又有活力。
油建冰糕。
主持人:说到油建社区,就不得不提油建冰糕了。油建冰糕不仅是童年记忆,更成了社区治理的“金钥匙”。这个转变是如何发生的?
张海峰:冰糕承载着三代石油人的情感记忆。2023年我们重塑油建冰糕,特意保留了老广北奶粉、淀粉等传统配方,纯手工的制作工艺,同时创新红豆、绿豆等口味,还设计了“磕头机”“华八井”等文创造型。更重要的创新在冰糕之外——每张包装纸都是“意见卡”。居民吃着冰糕提建议,比如有居民反映充电桩不足,我们通过这个渠道快速协调安装了3处充电站。
主持人:“小冰糕”撬动“大治理”确实巧妙。我们看到咱们社区还有一个“幸福茶馆”,这是免费向居民开放的吗?
张海峰:没错,我们把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闲置空间改造成“幸福茶馆”,环境非常雅致。茶馆为居民免费提供热水、茶叶,这些茶叶有社区采购的,也有居民自愿分享的,闲暇时间,大家不仅可以在这里喝喝茶,我们还会邀请居民、物业和业委会代表一起喝茶议事。这也逐渐形成了我们社区“茶话汇”议事机制。像安泰小区雨污分流改造,最初居民意见不一,我们就组织了12场“茶话会”,让各方充分表达。最终在政府支持下完成改造,彻底解决了积水问题。自2023年以来,我们已经通过这种模式累计解决路面修复等20多项民生难题。
主持人:咱们的“茶话汇”议事机制很有特色。能否具体介绍一下?
张海峰:“茶话汇”源于一次暴雨后的居民诉求。2023年7月的一场暴雨,106号楼地下室积水齐腰深,赵师傅的钢琴泡坏了,他拿着琴键碎片来党群服务中心时,眼眶通红:“这琴陪了我40年,就这么毁了……”这事成了我们“茶话汇”协商机制的催化剂。我牵头开了12次议事会,每次都请物业、业委会、居民代表围坐一圈,泡上热茶慢慢聊。刚开始分歧很大:施工队说要拓宽管网得挖开300米路面,有人担心影响出行;有的人可能会担心费用问题,导致改造不够彻底、完善。于是综合大家的想法,又综合考虑,决定报告社区寻求上级的帮助,咱们政府部门非常给力,一看小区常年涝,马上召开部署会,到小区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施工期间,“沐风”志愿者轮流盯现场,76岁的张大爷每天带着卷尺量进度,晚上在微信群发“施工日记”。三个月后管网改造完成,长期下雨积水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飞线充电”问题,3号楼李大姐的电动车经常在楼道内充电,我们开了8次会,最终在闲置空地建了3处充电桩。现在李大姐总说:“以前充电提心吊胆,现在插卡就充,党组织考虑得比儿女还周到!”现在,每月固定时间,物业、业委会、居民代表围坐喝茶聊天,矛盾当场化解。从“各说各理”到“共商共办”。
主持人:在安泰,每个党员都是“服务员”。能否分享一些特别的故事?
张海峰:比如我们党支部的“幸福理发小屋”已经开了5年,每周四上午,68岁的理发师刘师傅准时到岗,不仅给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理发,还教了3个徒弟。到现在,他们已经服务了1200多人次,剪刀磨得发亮。还有我们社区公共收益的使用更是暖到了心坎上,2024年我们清收铁塔租赁费、饮水机场地使用费共6.4万元,业委会提议给老年活动中心装空调。投票时,70岁的独居老人陈奶奶拄着拐杖来投票:“夏天活动室跟蒸笼似的,装了空调,我就能天天来唱吕剧了!”现在3台空调转起来,每周三下午的吕剧班座无虚席,陈奶奶的《姊妹易嫁》成了“保留节目”。最让我感动的是“安泰小区业委会”的党员们。他们全是退休干部,为了修暖气管线,连续一周挨家挨户测温度,业委会主任朱生斌冻得感冒了,还坚持在工地守着。居民李师傅说:“以前暖气不热就吵架,现在党员带着大家一起干,家里温度从16℃升到22℃,这才叫‘暖冬’啊!”
主持人:社区老年大学和远程教育也是社区工作的另一大亮点。线上课程覆盖了2000多人次,这对老龄化社区来说意义重大。
张海峰:是的,我们社区60岁以上老人占40%,如何让他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为”是关键。我们与油田老年办合作打造远程教学点,开设非遗剪纸、萨克斯等课程,还通过“红色直播间”让老党员讲党史、教技艺。针对老年人不会使用智能设备的“数字鸿沟”,我们还专门配套“一对一”指导服务,让技术真正成为老年教育的“助力器”而非“拦路虎”。另外,我们还整合社区内外部资源,打造“银发力量+志愿者”协同体系,既能降低办学成本,又能激发老年人“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内生动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良好生态。这种“教育+服务”的模式,让老年人重新找到价值感。
主持人:从冰糕到茶馆,再到社区老年大学,油建社区用文化串起了治理的“珍珠链”。社区的“非遗双创空间”很有创意,您是如何通过文化提升治理效能的呢?
张海峰:文化是社区最好的黏合剂。在“非遗双创空间”,吕剧班、剪纸室不仅丰富了居民生活,还成为青少年教育基地。去年通过社区开展的暑期托管班,孩子们在社区上了第一堂剪纸课,家长感慨:“没想到老社区藏着这么多宝贝。”文化认同强了,治理阻力自然少了。
主持人:民族团结工作也是社区的重要课题。社区党委副书记吕国慧作为民族宗教协管员的“石榴红”品牌成效显著,能否分享一下经验?
张海峰:油建社区有45位少数民族居民,融合工作必须做细做实。我们以“网格化+文化浸润”为抓手,划分7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妇女骨干,定期走访排查风险。同时,通过“油建石榴红”系列活动——比如各族居民共创剪纸作品、举办民族主题文艺演出——增进感情。去年我们还妥善处理了一起非法宗教宣传事件,靠的就是网格员的敏锐和妇女骨干的联动机制。
主持人:展望未来,油建社区还有哪些治理蓝图?
张海峰:我们的目标很朴素:让老小区保持温度,让新居民找到归属,让每个油建人都能自豪地说——“这就是我的家”。
(记者 惠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