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东营讯 8月16日,随着拖轮缓缓驶离,由澳大利亚出发,运载8.8万吨铝矾土的“天秤座”轮稳稳靠泊东营港一突堤10万吨级通用泊位,标志着东营港通用码头泊位顺利实现外贸首航,为东营港建设亿吨深水大港、打造全国主要港口和国家级能源保障港奠定基础。
作为黄河流域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我市始终把港口作为开放发展的战略资源,全方位推进强港建设,持续推动港区能级跃升、集输体系完善与港产城深度融合,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2025年上半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达4595万吨,同比增长17.64%,一幅“深水良港、产业集聚、生态宜居”的新画卷正加速铺展。
近年来,东营港区与广利港区同步推进升级改造,港口硬件实力显著提升。东营港区聚焦“现代海洋综合立体交通物流枢纽”定位,其现代海洋综合立体交通物流产业成功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目前已建成生产性泊位63个,一突堤集装箱码头实现首航、通用泊位正式对外启用,25万吨级单点系泊工程主体落成,可高效承接原油等大宗商品运输,为打造“亿吨深水大港”奠定坚实基础。广利港区则以“海河联运枢纽港+海上风电母港”为核心方向,建成6个5000吨级、2个1万吨级通用泊位,并投用全省首个风电设备大型专用码头,为海上风电产业发展提供专属物流支撑。随着小清河复航工程全线通航,为全省河海联运打开新通道。
在东营港一突堤北侧,一艘外籍油轮正在码头上通过管线卸油,原油顺着管廊源源不断涌向罐区与生产企业。抬眼望去,5万吨、10万吨级码头在港池北侧依次排开,如长臂般从海岸线向渤海深处延伸,绘就出沿黄达海的磅礴画卷。而这些石油,会在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的高端化工产业链中发生“蜕变”,成为各类中高端化工产品,再经码头运往全国乃至全球。
为破解港口“集疏运瓶颈”,东营港持续完善多式联运基础设施,构建高效物流通道。截至目前,已建成公共管廊49公里,铺设原油及成品油长输管道近300公里,配套库区2200万立方米,实现“管道输货”高效衔接;疏港铁路一突堤专用线加快建设,构建起“公铁海管”多式联运体系,大幅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提升货物转运效率。
随着港口建设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同向发力,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紧抓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机遇,以龙头引领、数字赋能、低碳发展为路径,冲刺国家级绿色循环能源石化产业基地。2024年,全区工业产值突破2300亿元,稳居全国化工园区经济总量前列。
在威联化学、诺尔生物等带动下,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培育了烯烃芳烃产业集群、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和先进碳材料等三大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产业集聚度达到94%;园区企业通过原料互供和产业链互补延伸,构建项目产品、公用工程、能源资源节约使用的循环经济。先后打造了近20个省级智能工厂、数字车间和数字化应用场景,成为省级数字经济园区和全省首个智能化改造标杆园区。积极响应“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以全国化工园区首个《绿色低碳发展规划》为引领,构建了“大循环——中循环——小循环”三级体系,带动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5%,探索出了一条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新路子。
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港口、码头运输优势,不断集聚风电企业、各方面专业的高精尖人才和创新技术,全力打造全产业链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基地和千亿级海上风电装备产业集群。“我们投资6亿元建成了海上风电专用码头,共有两个1万吨级的通用泊位,像码头后方的企业,中船海装、上海电气、天能重工,其产品主机、塔筒、套笼、单桩等,从厂区下线运到码头前沿既定的吊装作业位置,仅需要10到15分钟就可以完成。”东营市广利港东凯港务有限公司生产部负责人任贤哲说。
为最大程度便企利企,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还着手推进打造了全球总装机规模最大的临海风电测试认证基地,海上风电大型机电传动系统研发测试中心及省内唯一的大型风电叶片测试基地。这样一来,企业可以不出园区就完成新机型、机电传动系统、风电叶片的检测认证。下一步,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抢抓机遇,不断固链、补链、强链、塑链,实现海上风电产业从有到优。
《东营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实施海洋特色港口攻坚突破行动,通过港航设施升级、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等措施,到2027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1.2亿吨,打造成为黄河流域重要出海口和区域航运中心。在港航项目规划建设上,开展东营港15万—20万吨级航道和大型深水泊位集群规划论证,推进25万吨级原油进口泊位及配套工程,建成亿吨深水大港。推进广利港区北方风电制造母港和河海联运项目建设,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在港产城协同发展上,强化东营港区与中心城区、重点产业园区高效衔接,拓展港口服务功能,加快煤炭储备项目建设,构建“西煤东运”“北煤南运”新出口。规划提升仙河镇,打造高品质临港配套基地,让港口发展成果更好惠及民生。
随着各项规划陆续落地,我市必将在渤海湾的潮涌中续写向海图强新篇,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澎湃力量。
(记者 商雅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