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以凡人微光点亮城市文明之光

东营新闻·东营网-东营日报·2025-09-02 08:00

85岁的赵晓凤用15万颗红豆见证五十年义务理发的坚守,扎根一线的魏国华凭着“不服输”的韧劲攻克百项技术难题,39年未搬家的杜全芳以24小时开机的手机搭建起与居民的“连心桥”……三位先进典型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以最朴素的坚守与奉献,诠释了东营这座城市的精神底色,也为我们标注了崇德向善的价值坐标。

凡人善举,从来都是文明最动人的注脚。赵晓凤忍受病痛仍坚持为植物人理发,这份“累并快乐着”的执着,源于对“为大伙做点实在事”的朴素追求;魏国华在除夕前40小时不眠不休修复设备,用芯片级维修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彰显的是新时代产业工人“守阵地、敢攻坚”的担当;杜全芳冒着暴雨蹚过积水守护独居老人,2400多张爱心卡背后,是把社区当“家”、把居民当“家人”的深情。他们的故事之所以动人,正因这份坚守无关名利,只为心中的责任与热爱——这份纯粹,恰是文明力量最坚实的根基。

精神的传承,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从赵晓凤带动300余名平均年龄75岁的志愿者组建服务队,到杜全芳的“暖光志愿服务队”从十几人壮大到320人,再到魏国华培养近2000名技术人才、带出多名首席技师,三位典型不仅是善举的践行者,更是精神的传播者。他们用行动证明,雷锋精神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心里装着别人,手上干着实事”的日常;工匠精神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坚守。当这些精神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便能汇聚成推动城市进步的磅礴力量。

当前,东营正奋力开创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既需要经济实力作支撑,也需要精神力量作引领。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文明城市的构建,从来不是靠少数人的“高光时刻”,而是靠无数普通人的“微光汇聚”。每一次义务理发、每一次深夜助人、每一次技术攻关,都是在为城市文明添砖加瓦;每一份坚守、每一份奉献、每一份传承,都是在为城市发展注入精神养分。

向先进典型学习,不应止于感动,更要付诸行动。对普通人而言,不必追求轰轰烈烈,只需在工作中多一份专注、在生活中多一份善意——像赵晓凤那样“能帮就帮”,像杜全芳那样“把小事办实”,像魏国华那样“把难题攻克”,便能让凡人微光汇聚成炬。对社会而言,更应大力弘扬先进事迹,让“好人有好报、善举被尊崇”成为共识,让更多人愿为善、敢为善、乐为善,让文明之花在东营大地处处绽放。

凡人微光,可照星河。三位先进典型用坚守与奉献证明,平凡人也能书写不凡的人生篇章,微小善举也能点亮城市文明之光。当更多人以他们为榜样,把崇德向善融入日常、化为自觉,东营必将因这份“德润”之力,成为更有温度、更有力量的城市。

记者 商雅雯

责任编辑:周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