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新闻·东营网-东营日报·2025-08-29 07:59
爱东营讯 前不久,黄三角农高区千亩马铃薯示范田迎来丰收,经过连续7年在轻度和中度盐碱地上的试验示范,马铃薯平均亩产达到4000公斤,为全国5亿亩盐碱地的高效利用提供了样板。
“前期受干旱高温影响,能达到这个品质和产量,已经非常理想了。”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植物保护研究室主任张志凯看着田间饱满的马铃薯欣慰地说。这份成果的取得,并非偶然。马铃薯耐盐碱品种的选育,如同“开盲盒”般艰难——选育几率约十万分之一。为了攻克这一难题,科研团队扎根东营,对746个杂交组合的超过17万个单株、6600多份资源品系及160多个品种逐一筛选,在这片盐碱地上建起了耐盐碱马铃薯种质资源圃。
从分子水平解析马铃薯耐盐碱机理,到集成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体系,科研人员一步一个脚印突破技术瓶颈。“咱们国家15亿亩盐碱地有5种不同类型,东营属于滨海型盐碱地。我们在这里开展区域试验,同时配套五六种不同的栽培实验,就是为了找到最适合当地的种植方案。”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胡柏耿介绍,针对东营盐碱地的特性,团队不断优化技术路径,让“以种适地”从理念变为现实。
如今,这份坚持终于结出硕果。项目团队已筛选出71份耐盐碱马铃薯实验材料,“希森53号”等7个耐盐碱马铃薯新品种、新品系成功诞生,为盐碱地种植注入了优质种源活力。而这,只是我市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的一个缩影。
我市以建设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为总抓手,正依托“1+3+16+N”盐碱地综合利用协同创新网络,构建起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育种联合创新体系。通过组建专业育种团队、搭建高端科研平台、落地重点科技项目、培育骨干种业企业,东营持续加力“以种适地”攻关。“力争到今年年底,培育出耐盐碱作物新品种、新品系80个。”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服务中心副主任刘志鑫表示,我市将以自主可控的种源供给,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贡献更多力量。
(记者 张姝睿 李汉章)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市融媒体中心、东营日报、东营广播电视台、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爱东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市融媒体中心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市融媒体中心所属包括但不限于东营日报、东营广播电视台、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爱东营等媒体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市融媒体中心、东营日报、东营广播电视台、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爱东营”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如对稿件内容有疑义,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2025-08-21 08:13
2025-08-21 08:17
2025-08-20 07:58
2025-08-20 0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