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东营讯 项目要落地,企业却不知道从何处入手。一边是企业想找个“明白人”指点迷津,一边是政府想把优质服务传导到企业,中间的桥梁如何搭建?
东营星云化工有限公司12万吨/年72%片碱联产5万吨/年污水处理剂项目的立项经历,体现了政府呼应企业诉求,企业接应政府支持的“双向奔赴”,从搭建政企沟通桥梁,到助力企业落地生根,真正让政府服务惠及企业发展。
东营星云化工有限公司是一家于今年刚刚成立的,以化工园区“废弃物”——蒸汽为热源,以化工产品液碱为原料,生产72%片碱和污水处理剂的小型民营企业。项目具有清洁环保、产品价值高等优势,落地后,可以在短期内实现投资回报。
企业发展优势明显,但在哪里落地,能以什么样的方式落地,一波三折,成为困扰企业的难题。
公司总经理刘成华敏锐地察觉到,东营作为化工强市,片碱一直从外地购买,而生产片碱的原材料却来自东营。他在嗅到商机的同时,不断学习取经研讨项目可行性,最终确定在小额投入的情况下与一家设计院达成定做流水线的协议。
按照最初的设想,公司选择了在外地市一家化工园区走租赁土地的方式落地,但最终因热源达不到供应标准,在损失了前期铺垫的费用后,企业选择回东营立项。
“前期我走了很多弯路,光立项这事先后就经历了两年多。”刘成华坦言,在初次落地失败后,他非常焦急,因为那时,设计院给项目量身定做的设备已订完,技术人员也已到位,各方面的手续也都完成。
吃了第一次立项失败的亏,刘成华自确定回东营发展就开始亲力亲为,想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尽快立项。
“刚开始我去市行政审批大厅咨询,人家听不懂我究竟要什么,我也听不懂人家说的,模棱两可。”刘成华说。
企业有难处,政府部门就要能开出解决的处方。近年来,我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在“一窗受理”“一网通办”“高效办成一件事”等众多领域改革创新,拿出了很多地方标准。从市级部门单位到乡镇,一批批工作人员提升政府服务效能,一门心思做好服务,尤其针对化工园区项目审批的“老大难”,创新出很多“既解近渴又谋远水”的智慧方案。
“最后,张颖科长帮我理顺了思路。她思路特别清晰,立马明白问题卡在哪里,在现场,就帮我联系相关部门争取政策支持。”刘成华说。
刘成华口中的张颖就是我市智慧方案众多贡献者中的一员,她曾带队用800余次的专属管家服务解决审批“肠梗阻”,推出了“兜底式”替代方案,用“容缺报备”打通制度性障碍。
“以土地租赁的方式立项,这种情况虽然很少,但经过咨询,至少政策层面是允许的,就帮企业争取。”张颖表示。
在公司的最初设想并不是最佳方案的情况下,刘成华综合考虑之后,重新调整了办理思路,“按照张颖给的步骤清单做起来很快,整个办理过程部门工作人员全力帮助支持,很顺利。最后审批阶段,周五下午下班前提交的材料,周一开会就通过了。”从第一次咨询到完成审批一共用时2个月。为了表达感谢之情,刘成华制作了一面锦旗送到了市行政审批服务局。
这样的优质服务,不会因为完成立项就结束。
公司在胜坨化工产业园立项后,供电、供水等部门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打来服务电话,24小时主动上门服务。这让刘成华感受到了“回娘家”般的待遇。
“园区在用地紧张的情况下,帮我们协调了土地,自己办是办不到的。”刘成华说。
随着营商环境政策和服务的持续优化,像星云化工这样的民营企业不仅有政府部门在立项时“为你着想”“带你办理”,在今后发展过程中有任何利好的政策也能第一时间接收到,遇到难题,还会有政府全生命周期的保姆式服务。
从企业“寻找立项路子”到政府主动“护航全程发展”,星云化工成为我市政务服务持续优化的见证者。
企业有话说
东营星云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成华:工作人员认真对待企业需求,精准指导项目落地,效率高、素质好,主动“送上门服务”,极大增强了企业的发展信心和获得感。
(记者 许鸿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