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书记谈治理|锦苑社区党委书记杜文秋:以初心破“三最”困境 用温度点亮幸福家园

东营新闻·东营网-黄河口晚刊·2025-08-20 08:39

杜文秋(右二)在“V笑大碗茶”和居民交流。

爱东营讯 清晨的阳光透过槐树叶,在锦苑社区的幸福长廊投下斑驳光影。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胜利街道锦苑社区党委书记杜文秋已带着写满居民诉求的工作日志,坐在“V笑大碗茶”的长凳上。“张大爷,楼前的长凳已经联系物业修好了!”“阿姨,您孙子上学的事这边已经跟特殊学校联系过了,后期需要什么资料再跟您联系。”——这样的对话,是她五年来的工作日常。

锦苑一区作为油田移交小区中单体最大、人口最多、居民来源最杂的“三最”小区,面对“老职工依赖原单位,年轻家庭期待新服务,3926户居民像散落的珠子难以聚合”的治理困境,杜文秋以“聚民心、建阵地、优服务”为核心,让社区从“门难进”变为“心相通”,从“被动服务”走向“主动共治”。

聚沙成塔:居民从“旁观者”到“主人翁”

“刚到社区时,居民有事还习惯性找原单位。”杜文秋记得2020年初到锦苑社区的场景:不同油田单位的居民各成圈子,对社区的认知停留在“盖章办事”。鉴于此种情况,她带着团队开展“敲门行动”,三个月记下300多个问题。社区有位76岁的王大爷是退休钻井工,杜文秋通过与他聊油田往事,并帮他代缴水电费,慢慢地和大爷熟络了起来。后来王大爷主动成立“老石油宣讲队”,给年轻人讲会战故事,成了连接新老居民的纽带。

2021年春节,杜文秋策划首届“锦苑邻里节”,报名的居民寥寥无几,为了让居民走进社区、了解社区,她带着工作人员入户走访说明初心,原本计划50人的活动来了200多位居民。此后每月两场特色活动,“油味灯谜”“老物件展”“亲子市集”……让不同背景的居民找到共同话题。这场邻里节像一颗石子,在居民心里激起了涟漪。杜文秋趁热打铁,接连推出“亲子运动会”“健康知识讲座”“手工市集”等活动,让邻里节的内容愈发丰富,也让社区的氛围越来越热闹。

更重要的是,她在活动中发掘出众多“隐藏高手”:退休工程师刘师傅义务修家电,理发师托尼卢认领“头等大事”公益理发项目……286名社区“能人”由此成为志愿服务的核心力量。

破壁拓新:阵地从“闲置空间”变“暖心港湾”

“党群服务中心,每天来的居民屈指可数,有时候一整天都见不到一个人。”杜文秋刚到社区时,看着空荡荡的服务中心很不是滋味,她决定盘活闲置空间,打造居民“抬脚就能到”的服务点。

她带着工作人员梳理社区空间资源,记下闲置仓库、废弃小屋,召开党群议事会征集改造意见。10平方米的闲置小屋被改造成“幸福微工厂”,退休阿姨们在这里教大家做手工作品,义卖所得帮扶困难家庭;废弃仓库变成“V笑生活帮”,维修工具租借、公益理发、磨剪子戗菜刀等便民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小区的“幸福食堂”让60岁以上老人家门口低价就餐,独居老人有热饭吃,儿女更放心;“睦邻小院”的诞生更是独具特色,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志愿者成了居民的主心骨。

扎根民心:服务从“浮在面上”变“落在实处”

最贴心的服务就是处处可见、时时有感。杜文秋带领工作人员搭建了“公益市集”“社区运动会”“睦邻宴”等9类居民可参与的服务载体,而要让这些服务常态长效运转,离不开制度的坚实保障。近两年,锦苑社区探索了“四办”机制:一是自己能解决的事情通过党群议事“马上办”;二是需要新能人和社区社会组织承接的服务项目,就借助社区提案“限时办”;三是难办和不好办的急难愁盼我们就依托干部下沉“您提我办”;四是对于缺人、缺物、缺资源的服务项目,我们就发动幸福合伙人“一起办”。

从“单位宿舍”到“幸福社区”,锦苑社区的蜕变让杜文秋感慨道,“社区治理的秘诀就是把居民当家人,让每个角落都充满温度。”眼下,杜文秋的工作日志又记满了新的内容。她知道,社区治理这条路没有终点,但只要和居民一起走,每一步都会充满温暖与力量。如今,当她看到老人们在“幸福食堂”里笑谈家常,孩子们在“睦邻小院”追逐嬉戏,她知道锦苑社区已成为每个人心中的“幸福家园”。

(记者 王雪 通讯员 谢立焕)

责任编辑:马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