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专栏·东营网·2025-08-19 10:39
爱东营讯 七月的黄河三角洲,瓜果飘香。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韵乡振调研队走进山东东营龙居镇农业园区,该园区由黄河冲积土壤形成,pH值接近中性,每季进行杀虫杀菌预处理,是当地科技农业示范产业园。团队成员通过实地走访、与农户及园区工作人员深入交流,探寻当地特色种植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振兴路径。
图为调研队伍与龙居镇农业办工作人员交流。(曹荣麟供图)
科技种植筑牢品质根基亩产,6000斤实现效益提升
“一个藤上只留一个瓜,保证养分充足;吊藤种植能在有限空间种更多瓜苗,亩产可达6000斤。”园区技术负责人王老师向调研队员介绍。大棚内,西瓜藤顺着吊绳向上生长,饱满的西瓜悬挂其间;地面铺设的稻壳,既防草又通风透气。
调研发现,园区聚焦优质品种培育,主种麒麟瓜、红蜜等西瓜品种。其中红蜜西瓜以发酵大豆为底肥,配合钾肥增甜,在4-6月昼夜温差大时口感最佳,通过上午采摘保持糖分积累。目前还试种西洲蜜甜瓜、新品种正圆玉菇,丰富种植品类。
在种植管理上,园区实行精细化管控:对病虫害植株及时熏药,严重时直接拔除;从人工打棚到授粉、筛花,各环节严格把关。此前还邀请寿光专业技术人员指导,持续提升种植水平。
图为麻湾西瓜产业园工作人员在种植大棚为调研队讲解。(陈正瑜供图)
产销协同拓宽增收渠道,带动单日200余人就业
在销售方面,调研队员了解到,西瓜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售卖。线上有政府开展的直播推广,线下则每年举办五月麻湾西瓜推介会,还发展西瓜采摘园项目,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购买。同时园区积极尝试新的农业产品,如水果黄瓜等,目前以线下销售为主。在用工方面,园区拥有长期工40余人,最高单日用工超200人,主要来自附近村民。西瓜地每亩需6-7名工人,不同作物、不同时期的用工数量有所不同。调研队员遇到的几位结伴务工的大娘异口同声说—“老板人很好,管饭还有车接送,一天能挣一百多块钱,我们挺满意的。”大娘们主要负责落秧、摘黄瓜、去除次果等工作。
图为河韵乡振调研队与务工大娘交流。(陈正瑜供图)
破解发展难题,规划科技转型新路径
调研过程中,队员们也发现了园区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西瓜种植失败的果实直接丢弃,缺乏二次利用渠道;黄瓜病虫害问题较为突出,尤其是在高温棚,防治效果并不理想。此外,园区目前的种植管理主要依赖人工,包括授粉、筛花等,虽已实现半自动化,但全自动施肥机、无土栽培等设备仍在规划中。
针对这些问题,调研队员提出了一些建议,比如开发次品瓜二次利用渠道,减少浪费的同时增加收入;与农业院校合作建立示范基地,完善植株检测系统,采用生物防治等新型防治手段。园区工作人员表示认可这一思路。据了解,园区已有规划,未来将建设集中展示区域,引入无土栽培、全自动施肥机等可以通过手机控制的科技化设备,在保持现有200多名农民工就业基础上,向科技示范园区转型。
从特色种植到销售用工,从发展困境到未来规划,调研团队看到了龙居镇农业园区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努力与探索。作为龙居镇政府重点支持的项目,该园区通过“种植+示范”模式,正逐步实现生态增效与科技增收的双重目标。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龙居镇的“瓜果经济”会越来越好,为当地农户带来更多收益。
图为河韵乡振调研队合照。(曹荣麟供图)
(通讯员:陈正瑜田卓颖王琛曹荣麟冀欣源任心齐)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市融媒体中心、东营日报、东营广播电视台、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爱东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市融媒体中心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市融媒体中心所属包括但不限于东营日报、东营广播电视台、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爱东营等媒体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市融媒体中心、东营日报、东营广播电视台、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爱东营”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如对稿件内容有疑义,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2025-08-19 09:08
2025-08-19 09:10
2025-08-19 08:27
2025-08-19 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