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东营讯 绵延数千公里的海岸线上,东营港码头星罗棋布,一派繁忙的景象。在离海岸不远的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园区内,石化产业、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等更是多点开花,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
然而,在这份活力背后,不少企业曾对政策申报感到“头疼”,直言“想找个合适的政策,简直像大海捞针”。尽管政府出台了大量惠企政策,但普通群众在查询、申请时仍面临诸多障碍。“政策文件专业术语多、表述复杂,研读半天还是难以判断是否符合条件。”多位企业负责人反映,政策查询过程中,常常遇到信息滞后的问题,有时费尽周折找到看似匹配的政策,咨询后才发现早已过期或调整。
这种“政策看得见却够不着”的现象,让不少企业错失了本该享受的政策红利,既影响企业发展信心,也制约政策效能释放。
繁复的申请流程、分散的政策信息、晦涩的专业表述、企业的信息壁垒……如何破解政策红利变现难题?
开发区依托全市、全区各大数据平台,通过数据汇聚共享、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辅助,打通市场监管、税务、人社、科技等多部门数据壁垒,通过设定政策条件规则库,精准匹配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个人,实现政策主动推送,经审核确认的名单内企业和个人,无需提交任何申请材料,无需跑动任何一个部门,政策资金由财政部门依据清单,直接拨付至企业或个人指定银行账户,“坐等”资金到账。
“兑现很快,不用线下跑部门,也不用申报,资金自动到账。”崔恒军对此深有体会,“7月29日,公司账上收到了一笔30万元的技改投资奖补资金,开发区推出的‘免申即享’服务太贴心了,无须申请就能享受政策红利,省去了来回准备材料和审核的时间,让我们企业可以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生产经营中。”
如今,崔恒军手机里的短信和企业服务平台会定期推送“量身定制”的政策信息,“就像网购时系统自动推荐合适的商品,现在政策也会‘主动敲门’,哪些政策能享受、还差什么条件,一目了然。”
这种“数据说话”的方式,彻底改变了过去“企业自证符合条件”的传统模式。开发区通过“动态管理+持续服务”,确保符合条件的企业“应享尽享”政策红利。
与此同时,开发区将原来的“申请、受理、审核、拨付”流程重新设计,优化为“数据比对、信息核对、政策兑现”,实现由“企业先报、政府再审”向“政府筛选、企业确认”的主动服务模式转变。
在此基础上,开发区还建立了“政策主管部门+数据支撑部门+财政兑付部门”协同机制,政策主管部门负责梳理“免申即享”政策清单并明确兑付标准;数据部门提供精准企业画像;财政部门优化资金拨付流程,实现资金直达企业账户。
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的推行,让政策兑现有了“加速度”。从“企业追着政策跑”到“政策主动找企业”,从“材料堆成山”到“资金秒到账”,这场政务服务的深刻变革,正让政策红利像春雨般精准“滴灌”到每一家符合条件的企业。
“免申即享”服务模式
为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推动惠企政策落地见效,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聚焦企业需求,推出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服务模式,通过深化数据共享、强化主动服务,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助力符合条件的企业“零跑腿、零材料、零耗时”享受政策红利,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自推行“免申即享”模式以来,已累计兑现政策资金1200万元,覆盖技改投资奖补、先进制造业集群奖补、产业人才引进、稳岗返还补贴、生育津贴、高龄补贴等多个领域,累计为开发区企业和个人提供660余次“免申即享”服务,政策红利实现精准滴灌。
企业有话说
东营市亚通石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崔恒军:新模式让政策看得见、摸得着、拿得快。特别是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奖补政策主动“送上门”,极大增强了企业的发展信心和获得感。
(记者 衣笠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