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黄河我的梦 山东工商学院“安澜数盾”实践团队来东营开展“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

通讯员专栏·东营网·2025-07-24 16:24

爱东营讯 7月9日至19日,山东工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安澜数盾”实践团队来东营市,围绕“黄河安澜·防汛科技实践”主题,开展“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

活动中,实践团队先后来到东营市垦利区董集镇杨庙社区、黄河入海口、东营市黄河文化馆、东营市垦利区档案馆、垦利黄河河务局胜利管理段、黄河大堤(垦利段)、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地,探寻黄河防汛的历史,感受古人治水文化,调研当前防汛措施,用所学专业知识优化黄河防汛应急体系,探索科技赋能智慧防汛的可能。从历史遗迹到自然之景,从非遗瑰宝到创新之境,每一步探索,都印证着求知的热忱与成长的足迹。

寻迹·历史:以史为鉴的治水之策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盛夏的酷暑中,实践团队用心感受着东营这座被黄河用千万年的温柔与执着,在渤海之滨编织出的锦绣之地。

走进东营市黄河文化馆,触摸母亲河奔流不息的文明脉络;驻足东营市垦利区档案馆,翻阅黄河防汛改天换地的奋斗篇章。通过系统梳理黄河防汛的历史发展,以及黄河防汛工作的难点和痛点,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一代代治黄人的智慧与坚守。汗水早已浸湿衣衫,但年轻的目光始终闪亮。

守艺·匠心:黄河人防汛的活化密码

走进垦利黄河河务局胜利管理段,屏幕上跳动的数据,精准呈现着河道的实时脉动;通过工作人员的细心讲解,深入了解黄河防汛工作的严谨细节与科学部署。

随后,召开黄河文化交流座谈会,黄河防汛专家、山东省抗震救灾模范何跃文以黄河灾难与症结所在为核心,从文化角度看黄河,深入浅出地解读了黄河文化中“因势利导、久久为功”的治水智慧,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黄河防洪保安全是一项伟大的应急文化工程建设。”

践知·实干:投身实践熔炉的锤炼

以脚步丈量天地,于行走中格物致知;以实践求索真知,于体验中增长才干。走上黄河大堤(垦利段),跟随巡逻车巡堤,察看堤坝的稳固状况与沿岸的防护设施;在险要堤段旁,了解防汛巡查的重点环节与应急处置的规范流程。通过参与黄河大堤巡检,亲身体验防汛工作的艰辛与责任,切实感受到科技在防汛中的重要作用。

进入东营市垦利区董集镇杨庙社区展馆,大家在馆内了解防汛工作与社区变迁的紧密关联,一张张老照片、一段段文字记录,清晰展现着社区在防汛历程中不断发展的轨迹,让人们深刻体会到防汛守护与社区成长相辅相成的深厚意义。特别是进入新时代,杨庙社区居民通过搬迁改造,既完成了“保护黄河安澜”的历史使命,更是翻开了幸福家园建设的新篇章。

赴梦·星程:走出书本的青春远征

此行最珍贵的勋章,不在行囊中的笔记,而在眼界外的山河、胸腔内的星火。十日步履,丈量古今智慧;一路成长,铸就青春底色。

当最后一朵浪花归于沉静,当千里堤坝筑牢岁月的安宁,黄河安澜,从来不是静止的风景,而是千万双手共同托举的生生不息。从雪山融水的初啼,到入海口的浩荡,这条奔腾五千年的巨龙,终将在一代代治黄人的守护中,带着两岸的炊烟与希望,续写“岁岁安澜”的永恒诗篇——那是大地的心跳,是文明的承诺,更是民族血脉里永不褪色的壮阔与从容。

(王雁霖 刘志浩 张博恩)

责任编辑:武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