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路公交车司机商光亮(右)搀扶盲人乘客下车。
爱东营讯 103路公交车司机商光亮,手机里存着数位“特殊联系人”:有被他从河边拉回的两岁娃,有因车祸多处骨折的大学生,也有酒后走失的七旬老人。每次救助后,他都会留下对方的电话——不是为了回报,只为确认,大家都生活得很好。
记者:为什么你经常会“遇到”这么多需要救助的人?
商光亮:不是我“遇到”,而是我“平时细心观察,对危险情况也较为警觉的结果”。
比如:1993年,有一天我开车路过河边,看见一个不到两周岁的孩子往水里冲,坡陡水深,再晚5秒就滑下去了。我赶紧停车冲下去,把他救上来。
1998年腊月二十七,我去一家批发商家拿货,敲门后没人开门,最后透过窗户发现屋里两人因煤球炉取暖导致一氧化碳中毒,再晚半小时就没救了,幸亏发现及时。
2021年冬至,在东营职业学院北门,一个学生边过马路边打电话,被越野车撞飞。我路过发现,停车后先放警示锥、打120救护车,再拦下对向的车辆,避免二次碾压。直到120救护车到来后把伤者接走。
很多危险就发生在“两三分钟”里,只要你停一下,就能抢出命。
记者:您多年来一直坚持做好事,是有什么特殊的缘故吗?
商光亮:1993年夏天,我开车路过河边救了一个不到两周岁正在往河里冲的孩子,把孩子拽回来的那一刻我深感有惊无险,深感一条生命的存亡可能就在一瞬间。
还有一件事情是关于我儿子的。他五岁那年,在街上被一辆拉布的三轮车从身上轧过去,当场重伤。那天是好几个路人冲上来帮忙拦车、叫120救护车,在医院抢救15天,才把孩子救了回来。这些救助与被救的过往故事成了我日后救助他人的重要动因。我自己的孩子也被救过,碰上别人有难,我也得伸出援手才行。
记者:于普通人而言,当下救人,需要如何做好保护措施?
商光亮:我总结出了4个“土办法”,公交车上都常备。既要把好事做到底,也要把自己的安全带回家:
1.先亮警示:反光锥、三脚架、手机手电,先让来车看见“这里有事故”。
2.找监控:不确定有没有,就看红绿灯附近的摄像头,或让路人拿手机拍下全过程。
3.不盲目搬人:除非车要起火,否则就要等专业救援,避免对伤者的二次伤害。
4.留证人:可请求路人帮助,“大哥你帮我录个像。”
记者:您认为帮助人、救人需要具备哪些“能力”?
商光亮:我认为,帮助人除了需要热心、细心外,还需要具备四方面的能力:
观察力:要眼观六路,才能洞察完整的环境状况,采取合适的施救行动。
常识储备:急救电话、警示距离都必不可少,遇到自己不了解的情况,不能贸然行动,以防产生不必要的二次伤害。
组织能力:发现事故时先分工,谁打120、谁录像、谁拦车,乘客、路人都能变成一起救援的队友。
同理心:救完不拍照、不宣扬,保护好被救者的信息安全。如果被救的是孩子,就劝家长别让孩子背负心理包袱,做一定的心理疏导。
记者:听您说,您还跟多年来的被救者一直还保持联系。当时的被救者现在情况如何?
商光亮:多年来,我跟很多人已经处成了朋友。虽然联系不多,但都相互关心,一年会有几次联系。
一氧化碳中毒的批发商,留下了后遗症,但还能正常上班,每年春节都会发条短信。
冬至车祸的学生,当时多处骨折,恢复后考上大学,孩子妈妈想塞一些钱给我表示感谢,我一句“让孩子好好读书”就将这一页轻轻揭过。
还有一位醉酒走失的大爷,成了我多年的“重点关照对象”,手机里存着他儿子电话,“一喝多我就直接拉他去派出所醒酒”。
后记:
见义勇为无小事,它始于细心,成于镇静。司机商光亮说,他从未想干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把当年路人救下他五岁儿子的那份情,一年一年传下去。以爱为灯,以勇气为引,他悄悄接下善意的接力棒:路遇落水幼儿,他一把拽回;发现中毒邻居,他破门通风;车祸现场,他亮起警示,拦车呼救。一次次伸手,一次次把“被救”变成“去救”。如今,这份流动的温暖仍在继续,正如他所说:“谁碰上都会帮,我只是把当年的光再递远一点。”
(记者 吴西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