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以科技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 盐碱地变身“聚宝盆”

东营新闻·东营网-东营日报·2025-07-14 08:53

 在凯盛浩丰(利津)智慧农业示范园的温室大棚里,7万株樱桃番茄植株长势喜人,员工正在采摘番茄。

爱东营讯 盛夏的东营,田野间涌动着生机与希望。曾经因盐碱化而困扰农业发展的土地,如今在科技的赋能下,正悄然发生着深刻变革。我市通过建设现代化农业园区,引入新农技、新农艺,大力发展耐盐碱作物特色种植,让盐碱地逐渐蜕变为丰产增收的“聚宝盆”,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在东营区史口镇的薄荷种植基地,连片的薄荷田铺展在大地上,阵阵清香随风飘散。工作人员正穿梭田间,忙着采摘成熟的薄荷。这些长势喜人的薄荷并非普通品种,而是当地农技人员精心选育出的耐盐碱“尖兵”。

“这个品种不仅能在盐碱地上茁壮成长,而且薄荷醇含量高,性状均匀稳定,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东营区山海间智慧农业有限公司高级农艺师郑梦涛介绍道。他们通过“以种适地”的策略,成功打破盐碱地对作物生长的限制,持续提升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

针对苗情较弱的区域,技术人员借助智慧管理平台,对薄荷生长的全周期进行精准监测。“我们的智慧平台分为信息收集、决策分析和作业指导三个层面。多光谱无人机、巡检车负责收集数据,决策层对数据进行综合研判,再指导作业层开展精准操作。”郑梦涛解释说,这种“空天地一体化”智慧农业技术,不仅为种植户提供了科学管理的“良方”,还大幅提高了巡检效率,让农业生产更具“科技范儿”。

眼下,在凯盛浩丰(利津)智慧农业示范园的温室大棚里,7万株樱桃番茄植株如绿色瀑布般从5米高的钢架倾泻而下,饱满圆润的番茄挂满枝头,散发着诱人的果香。这里的每一株番茄都有自己的“数字档案”,在恒温环境中,享受着精准调配的水肥灌溉,生长过程全程可控。

“我们的温室采用地源热泵系统进行采暖和制冷,成本仅为天然气的40%,大大降低了能耗支出。”凯盛浩丰(利津)现代智慧农业示范园经理邹智文介绍,温室采用荷兰文洛式半封闭设计,具备越夏生产能力,打破传统温室夏季停产的局限,有效延长种植期。

这座占地150亩的“蔬菜工厂”,凭借智能化管理系统,彻底摆脱了传统农业的季节束缚。示范园内番茄采摘周期长达9个月,产量达到30公斤/平方米,较传统温室提升了5至6倍。

“这里的番茄每天都能晒足太阳,喝的是营养丰富的营养液,授粉用的是熊蜂,是无公害的绿色产品。”示范园员工邢立红介绍道。示范园采用岩棉基质替代土壤,用无土栽培、熊蜂授粉等技术,实现了“零重金属、零农残、零激素”的洁净生产,成为高端生鲜市场的“顶流”。

“从采收到销售,我们实现了当天采收、当天包装、当天发货,确保第二天就能送到消费者手中,最大限度保证了产品的新鲜度。”邹智文说,这一高效的供应链体系,让东营的优质农产品能够快速直达市场,赢得了消费者的广泛青睐。

从史口镇的薄荷田到利津的智慧农业示范园,科技的力量正深刻改变着东营农业的面貌。在这片曾经的盐碱地上,一个个农业发展的新奇迹正在不断上演,书写着东营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篇章。

(记者 张姝睿 朱晓刚 通讯员 王凯旋 刘浩正 张海文)

责任编辑:马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