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东营讯 黄河口朱鹮野化种群迁徙观测创两项纪录!
朱鹮觅食。通讯员 王利 报道
前不久,黄河口朱鹮野化研究基地科研团队通过北斗卫星追踪惊喜发现,在“鹮归齐鲁”朱鹮野化放飞项目里,编号162的朱鹮完成了一场震撼的迁徙之旅,创造了我国朱鹮野化种群迁徙观测史上全天飞行、连续飞行距离的两项纪录,而这一成就的背后,是我市在生态保护领域多年深耕的生动注脚。
3月19日,它从清晨5时40分自利津县盐窝镇振翅起飞,仅仅1小时后,便一头扎进渤海湾的浩渺空域,经过4小时持续跨海飞行成功抵达天津港区,再历经5次起降抵达河北沧州。其全天飞行时长高达11小时,跨越距离达260公里,这一数据彻底打破了学界对朱鹮飞行能力的传统认知。
“该个体在强气流中维持30—50公里时速,成功穿越渤海海域。渤海海峡的强气流与无落脚点的飞行环境,对翼展不足1.5米的朱鹮来讲堪称生死考验。”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中心负责人王安东难掩激动,向我们详细介绍着这次迁徙的艰难程度,言语间满是对162号朱鹮的赞叹。
监测数据显示,3月20日,完成跨海飞行的162号朱鹮没有丝毫停歇,朝着东南方向继续突进95公里,抵达河北盐山;3月21日,它又果断折返。短短两天时间里,它迁飞轨迹长达355公里,这不仅为濒危物种保护研究提供了极为关键的数据,更是为朱鹮东部迁徙种群的重建带来了新的希望。
全国鸟类环志中心副研究员刘冬平对此评价道:“本次发现刷新了我们的认知,朱鹮一直被认为是短途扩散的鸟类,飞行能力有限,此前经证实的最大的连续飞行距离大概40多公里。但这只朱鹮跨海连续飞行了200多公里,而且最后能够成功地回到出发点,展现出精准的跨海导航能力,这为我们东部迁徙种群的重建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回溯朱鹮的保护历程,堪称一部波澜壮阔的生命救赎史。朱鹮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东方宝石”“鸟中大熊猫”之称。1981年,全球野生朱鹮仅存7只,在中国陕西汉中被发现后,开启了漫长而艰辛的保护之路。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朱鹮种群数量逐步回升,现今已超过1万只。2022年12月,20只朱鹮从陕西汉中跨越1300多公里,落户黄河三角洲,开启了它们在这片土地上的新生活。
在东营,朱鹮对环境的适应进程让人惊喜不已。从产卵时间来看,2023年朱鹮在5月中旬左右产卵,2024年提前到4月下旬,而到了2025年,3月27日便迎来首枚卵;卵重方面,均值达到80克,最重一枚更是高达96.2克,远超同类物种标准。2024年5月,首只“东营籍”朱鹮宝宝诞生,当年繁殖季成功孵化20只幼鸟;2025年4月23日,人工孵化的幼鸟也顺利破壳,这一系列成果标志着朱鹮在黄河口已从“迁徙停歇”转变为“定居繁衍”。
这一切成果的背后,是东营行之有效的生态保护举措在持续发力。在栖息地保护上,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力推进“退耕还湿、退养还滩”工程,连通水系、疏通潮沟,累计恢复湿地188平方公里,构建“河——陆——滩——海”的良性循环。如今,丹顶鹤、东方白鹳等珍稀物种与朱鹮一同在此栖息,形成了良好的“伞护效应”,保护朱鹮的同时,也筑牢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屏障。
在监测与科研领域,保护区积极引入先进科技,布设智能监测网络,借助卫星追踪、红外相机以及无人机巡检等手段,对朱鹮的迁徙轨迹与健康状态进行实时精准掌握。“护鹮网络”的启动,更是为朱鹮迁徙安全加上了一把“保险锁”。
此外,东营还全面开展全域治理工作,生态环境改善成效显著,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朱鹮以及众多生物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空间。
162号朱鹮的跨海迁徙,不仅是个体生命力的顽强展现,更是东营生态保护成效的生动“活体认证”。正如保护区工作人员所说:“朱鹮选择东营,是对这里生态环境的最高认可。”朱鹮产卵时间逐年提前,正印证了其对当地气候、食物、栖息地等环境因素适应性的不断提升。
保护朱鹮,就是守护生态共同体的璀璨明珠,东营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道路上的成功探索,也将为全国提供宝贵经验,激励更多地区加入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列中来,共同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篇章。
(记者 王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