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东营讯 东营港经济开发区认真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部署,始终牢记“端牢能源饭碗”的重大使命,以坚实的石化产业为支撑,通过规划引领、绿色转型、循环经济三大举措,为国家能源安全和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规划引领,筑牢稳产保供“压舱石”。依托《绿色低碳发展规划》,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细化完善能源供应与预测预警等机制。作为胜利油田与渤海油田的核心产区,东营港拥有1500万吨/年原油一次加工能力,中海油渤海垦利油田原油上岸突破1500万吨,形成“原油开采——进口——炼化——高端化工”的完整产业链。港口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不断突破,先后推动总投资50亿元的4个10万吨级液化泊位及东营港内外航道工程建成投用,25万吨级原油进口泊位工程下半年将达到靠泊条件,港口能级即将实现由10万吨到25万吨的历史跨越。港口与库区间公共管廊由42公里提升到60公里,液化品仓储能力由1200万方提升到2300万方,原油储备供应能力跃居全国前列。
绿色转型,构建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蓄水池”。东营港发挥海上风能资源和临海空间优势,与山东能源集团等国企深化合作,推动总装机140万千瓦的山能、国华海上风电项目全部建成并网,减少碳排放73万吨。发挥地热能优势,创新“地热+燃煤锅炉”供暖模式,开发利用地热井,使用地热能1.86万吨标准煤,到2027年达到5万吨,年减少煤炭消费量超6万吨。同时,探索建立东营港蒸汽调配中心,通过现有蒸汽管网将各企业富余余热余压实现园区内能源梯级利用,进一步巩固提升全国首批、省内唯一“低碳化工园区单位”建设成果。
循环经济,打造资源高效利用“绿色密码”。东营港通过“大循环——中循环——小循环”三级体系实现资源利用效率跃升。区内原料产品通过管廊、管道、铁路封闭运输,产业梯次布局,实现项目、产品、物料、能源协同化的区域“大循环”;在企业间按照生产装置互连、管道互通、原料隔墙供应的模式,构建项目产品、公用工程、能源资源循环使用的“中循环”;在企业内部加大技改力度,提高原油、水、电等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打造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小循环”。三级体系实现了企业、项目间的纵向延伸和横向联合,提高了整体抗风险能力。
下一步,东营港将持续深化能源结构优化,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力争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绿色发展中走在前列,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贡献力量。
(记者 杨建雨 通讯员 林建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