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新声奏强音 跨界融合火出圈!河口区推动本土文化创新 嫁接现代元素实现“破圈”生长

东营新闻·东营网-东营日报·2025-07-08 08:13

爱东营讯 近日,在河口区文化馆,群众三三两两有说有笑,排练厅内时不时传出音乐声、伴奏声。当红歌经典碰撞电音浪潮,当古韵秧歌邂逅嘻哈节拍,在这个生机盎然的夏天,河口区以别开生面的文化创新实践,让红色基因与乡土艺术在潮流舞台上破土而出,掀起了一场又一场文化热潮。“槐林二奶奶”嘻乐秧歌说唱与本土“拾贰车厢”乐团,大胆突破传统边界,用创新之笔勾勒出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崭新图景,书写了县域文化“破圈”传播的生动样本。

育新声

“拾贰车厢”唱响电音红歌

今年“五一”假日期间,夜幕降临,2025年槐林赏花季活动主舞台星光璀璨,本土乐团“拾贰车厢”登台即引爆全场。随着《我爱你中国》《红旗飘飘》等经典红歌旋律响起,现场数千观众一同合唱,自发擎起的手机闪光灯齐齐亮起,汇聚成一片澎湃的“红色星海”。编曲中,乐团将红歌与摇滚、电子、民谣完美融合,经典与新锐的曲风无缝切换,为观众带来别样的演出体验。

“拾贰车厢”乐团演出现场。图/周广学

这场人气爆棚的演出,不仅是乐团自身才华的展现,更是河口区“种文化、育新苗”工作理念的成功实践。作为河口区文化馆重点联系和培育的本土文艺团队,“拾贰车厢”乐团自创立之初便浸润于河口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区文化馆敏锐捕捉到这群音乐爱好者,积极为乐团提供专业引导和资源赋能,除了专业的排练场地和设备支持外,还组织创作研讨会,与乐团共同打磨作品方向,鼓励乐团深耕本土文化,以经典红歌为载体,开展源于本土、扎根人民的艺术创新。

从编曲结构的大胆尝试、配器的跨界融合,到演唱方式的突破创新,“拾贰车厢”乐团的每一次实验都得到了河口区文化和旅游局在艺术资源和展示平台上的坚实支撑。凭借独特的音乐风格,“拾贰车厢”乐团邀约不断,利津东津“欢乐FUN”音乐啤酒节、垦利“乐FUN五一 趣游垦利”音乐会等多项活动递出橄榄枝。音乐律动间,乐团的表演既丰富了文化旅游活动的内涵,也为游客们献上一场场振奋人心的视听盛宴。

“他们的音乐,既深植于黄河口的文化根脉,又以先锋姿态拥抱时代潮流,逐渐成长为河口一颗闪亮的文化新星。”河口区文化馆馆长张莹介绍道,区文化馆将继续发挥文化“孵化器”和“助推器”作用,在乐团创作方向上精准把脉,让这辆满载河口文化基因的“拾贰车厢”,驶向更广阔的舞台,持续为讲好河口故事、唱响时代强音注入澎湃动力。 

焕新枝

“槐林二奶奶”踏上嘻哈节拍

河口郁郁葱葱的槐树林,曾滋养了“槐林二奶奶”的传说——槐林村乐善好施的二奶奶,以俏皮话化解邻里恩怨,成为当地百姓心中温暖的记忆符号。这位智慧热心的民间人物,如今在河口区的嘻乐秧歌里重新绽放。

槐林赏花季活动期间,头戴花枝、身姿灵动的“槐林二奶奶”们踩着欢快的嘻哈节奏,将传统秧歌的韵味与街舞的动感巧妙混搭。一扭一跳间,古韵与新潮交织,带领现场的群众也一同跳起了秧歌。

“我们的演员都是白袍剧社的成员,由12名平均年龄达60岁的戏曲爱好者组成。”河口区白袍剧社团长、胜利油田退休职工陈利介绍。从2021年开始,在河口区文化馆的指导下,团队在传统戏曲演唱中融入“二奶奶”元素,打造嘻乐秧歌说唱。区文化馆主动为团队提供指导老师和场地等支持,帮助团队带来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表演。

“‘槐林二奶奶’的魂,从来不只是舞蹈,而是给更多人带去直抵心底的欢乐。”河口区文化馆群文辅导员王跃进(山东快书高派第二代传人)是队伍中唯一的男角,以其精彩的快书表演技艺,带领团队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伴着他清脆的快板声,区文化馆排练厅内,队员们每日坚持排练。“我们固定每天上午的8点到10点集中排练。”陈利告诉记者,“大家年纪都大了,一天不练动作就生疏。”每次练完,卸下头套的队员们,头顶的白发早已被汗水浸透,这份汗水浇灌的执着,终于在舞台上迎来回响。

“跳到更多更大的舞台上!”今年以来,河口区文化馆积极宣传推介“槐林二奶奶”,给予了团队更多演出机会:垦利“5·19中国旅游日”山东省分会场、非遗传统美食节嘉年华、新户镇村晚等演出现场……“槐林二奶奶”所到之处笑声如潮,掌声不息。

“随着团队知名度的扩大,大家想一起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用行动积极宣传正能量。”张莹介绍,区文化馆开展“槐林二奶奶”IP深化计划,带领团队参与各项公益活动,拍摄“麦收时节防火莫大意”、“我给你们带红花”移风易俗主题宣传等公益视频,参与“文艺+助农”公益直播助力乡村振兴等。“我们计划面向群众开展‘槐林二奶奶’舞蹈夜校培训等,让更多人参与进来,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张莹说道。

强传播

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双向奔赴”

凭借精彩的创意演出,“槐林二奶奶”与“拾贰车厢”乐团迅速“走红”,经常接到来自河口区周边县区文旅活动、艺术展演的邀约,各地商圈、品牌活动也争相邀请。他们的足迹遍布多个文化舞台,一时间成为河口区现象级的文化符号。

文化根脉的蓬勃生长,离不开精心培育的土壤。近年来,河口区文化和旅游局将文旅融合作为核心引擎,把提升文化传播力作为赋能区域发展的重要支点,全力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现代文化传播体系。

翰墨飘香的书画展览、匠心传承的非遗体验、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河口区内,艺术的芬芳沁人心脾。河口区文化和旅游局持续加大投入,“区——镇(街道)——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全覆盖,确保“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触手可及,向建立“10分钟阅读圈”的目标进发,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深耕人才培育工程,鼎力支持文化创意项目孵化,为“槐林二奶奶”“拾贰车厢”等新锐团队提供坚实支撑与专业指导,依托“文化夜校”平台常态化开展公益文化艺术培训,倾力打造“文化人才培育基地”,凝聚起一支涵盖专业人才、乡土文化能人、文艺爱好者的多元化人才队伍。这支队伍活跃在基层一线,成为文化传播、活动组织、创作孵化的核心力量,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和组织支撑。

“文化的发展是流动的,我们要立足群众需求,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开发契合需求的文旅产品,让文化服务真正走进群众心坎,让群众选择我们,变‘硬推’为‘被选’,切实提升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河口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刘黎明介绍道。近些年,河口区着力探索文旅融合创新型转化路径,将文化创作与河口独特的景区风光、特色美食深度融合,如开发“跟着美食游河口”线路、在景区策划沉浸式文化展演、将民俗故事融入旅游体验等,让静态的文化资源“活”起来,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的文化浸润。“我们鼓励在尊重传统文化根基的基础上,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表达,赋予河口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为城市注入深厚人文底蕴与蓬勃精神力量。”刘黎明介绍说。

如今的河口区,公共文化场馆提质焕新,公共文化服务优享升级,如清泉流淌街巷,滋养群众心田。“文化服务既要接地气,又要可持续。”刘黎明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以群众需求为圆心,以文旅深度融合为半径,搭建全周期、开放式的文化活动场景与文化交流平台,持续优化服务功能、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满足群众文化新需求,不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破圈出彩,全力书写文化兴、旅游强、百姓乐的河口新篇章。”

(记者 李萍 陈同磊)

责任编辑:李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