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东营讯 时值盛夏,位于利津县汀罗镇西宋二村的制冰厂内却是一片清凉。车间内忙碌有序,工人们接力配合,伴随着机械轰鸣声,自动化制冰设备正以每分钟产出3块工业冰的效率运转,晶莹剔透的冰块在传送带上整齐列队,由机械臂精准码放至仓储区,即将发往周边水产市场与冷链物流中心。这座由5个行政村跨村联建的产业项目,自投产以来,日均产冰超1000块,月营业额稳定在1.2万元,成为带动周边农村发展、助力农民致富增收的新引擎。
“制冰厂投产前,‘加冰难’长期困扰着我们。”正在加冰的河北货车司机老赵坦言,“现在好了,我们再也不用担心加不到冰了,运输的产品品质也大大提升了。”老赵曾经面对的困局,也正是建设制冰厂的商机。“周边水产企业众多、蔬菜水果种植连片,加冰需求旺盛,我们瞅准机会,便决定搞一个制冰厂。”西宋二村党支部书记程汝锦回忆道。
想法虽好,缺乏启动资金却成了阻碍理想变为现实的一座大山。紧要时刻,“跨村联建”成为了破“冰”的关键一招。在汀罗镇创新推行的“跨村联建”机制指引下,西宋二村联合西宋一村、大广子一村等4个行政村,统筹整合闲置建设用地、集体资金,通过“土地入股+资金众筹”模式组建项目公司。“过去单个村搞产业,资金缺口大、技术壁垒高,现在5个村拧成一股绳,土地、人才、市场资源互通共享。”程汝锦坦言,联建模式不仅解决了技术引进难题,更通过联合采购将设备成本降低20%。目前,制冰厂已形成“统一生产、统一销售、统一分红”的标准化运营体系,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了“1+4>5”的效应。
谈及制冰厂的运营现状,程汝锦喜上眉梢,“单块冰批发价4元,月营业额在1.2万元左右,随着气温升高,订单量还在持续增长。”车间配备的智能温控系统可将制冰周期缩短至4小时,产能较传统工艺提升3倍,完全能够满足周边20公里范围内水产养殖、果蔬保鲜的用冰需求。
制冰厂的投产为周边村民打开了“家门口就业”通道。在分拣区工作的李建霞每天能挣到120元,并且“挣钱顾家两不误”。据统计,项目已吸纳16名村民稳定就业,人均月增收3000元。更重要的是,联建村通过利润分配机制实现集体经济“造血”升级。按协议,制冰厂年利润的60%将按股分配至5个行政村,预计每村年均增收2.5万元。“这笔资金将全部用于村道亮化、污水处理等民生工程,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村民。”汀罗镇党建办主任吴小磊说。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西宋二村制冰厂的成功实践,也是利津县跨村联建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作为全省“跨村联建”重点跟踪指导县,利津县抓住机遇,成立联合党组织79个,覆盖398个村,由联合党组织牵头成立共富公司、片区合作联社等经济组织,整合各村零散资源,实现并肩作战、同向发力,推动共建共富。持续探索国有企业助力乡村共富模式,充分发挥国有企业资金、技术等优势,累计投入资金4730万元,撬动9000余万元社会资本注入,赋能37个共富项目建设,推动有经营性收入的村由125个增加到198个,激活了乡村共富的“一池春水”。
短评
跨村联建破解了乡村发展“孤岛困境”,利津县汀罗镇5村联建制冰厂堪称典范。以“土地入股+资金众筹”整合资源,借技术共享降低成本,实现日均产冰超千块、月营业额1.2万元,既解周边冷链用冰难题,又带动了群众就业、村集体年均增收2.5万元。此模式以组织联建破资源壁垒,用“1+4>5”的共富逻辑,为乡村振兴注入“联建破冰”的实践智慧。
(记者 王文朋 通讯员 陈菲 王红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