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拉面里的岁月情深——陈记拉面的故事

东营新闻·东营网-黄河口晚刊·2025-07-04 08:52

爱东营讯 当麦香揉进山东人的粗犷,当一碗鲜美的汤头流淌过岁月,一碗面能承载多少故事?在东营的城市记忆里,有一碗面跨越了近四十年的时光。这碗面便不再是一道简单的美食,而是一段生动的城市记忆,一道独属于东营人的味觉密码。

陈成德的“一窝丝”绝活。

从低矮的五彩棚到如今的门店,从一块二毛钱到承载着三代人的味觉记忆,它就是陈记拉面。这碗面里,藏着一位手艺人的坚守,藏着一座城市的变迁,更藏着无数普通人的生活印记。

陈成德正在拉面。

从学徒到“大胡子老陈”手艺里的较劲与执着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东营,还带着新兴城市的青涩。年轻的陈成德不甘心只做油条、饺子这些“大家都会干的活”,在亲戚的点拨下,一头扎进了拉面的世界。为了学这门手艺,他先后拜了三位师傅,靠着“师傅口口相传”的只言片语,自己摸索水与面的比例、调料的搭配,在无数个夜晚反复试验揉面的力度和时间。

“那时的手艺传授没有教材,全靠‘口传心授’:盐多了面硬,水多了面软,天热醒面一刻钟,天冷得等半个钟,师傅说的比例总是‘少许’‘适量’,具体多少,全得自己悟。”陈成德每天都去师傅那帮忙,烧火、洗碗、收拾桌子,眼睛却一刻不停地盯着师傅揉面的手法。师傅揉面时胳膊带动手腕的弧度,抻面时双脚分开的距离,甚至面团摔在案板上的力度,他都默默记在心里。

和面、揉面、打面、醒面、揪面剂子、抻拽……一个个光滑的面团,仅需几十秒,就变成了或粗或细或圆或扁的拉面。“两手要同时用力,慢慢来。”这简单的一句话,背后是无数次的手臂酸痛与失败。四季变化,气温不同,醒面的时间要变;力道不均,拉出来的面条就粗细不一。从面团到拉面,几十秒的功夫里,藏着的是臂力、技巧,更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韧劲。正是这份韧劲,让粗糙的麦粉在他手中有了灵魂。

“很多人都问我家的拉面有什么秘方,其实哪有什么秘方,就是用心罢了。”如今的陈成德说起当年,眼角的皱纹里都是笑意。他总说,拉面的力道就像做人的底气,“你糊弄面团,面团就糊弄你;你对它上心,它就给你劲道”。

从五彩棚到安身立命 烟火里的城市温度

1992年,三村小市场的五彩棚下,“陈记拉面”的招牌悄然挂起。一块二毛钱一碗的拉面,一天能卖二百多碗,来吃面的人喊他“大胡子老陈”——不仅因他的络腮胡,更因他随和的性子。对那时的东营人来说,这碗面早已超越了果腹的意义:热汤下肚,再和老陈聊几句家长里短,浑身就充满了奋斗的劲儿。

1995年是老陈人生中的重要节点。东营市工商局组织他们外出学习后,大排档统一配备了不锈钢餐车、桌椅,实行餐具集中消毒,成了东城的亮点。老陈的生意更火了,从早六点到晚十点,食客络绎不绝,他一人一天能做四百多碗面。也是这一年,他在东城买了房,结束了带着一家四口辗转油田铁皮房、小板房的日子,真正在城市里安了家。

“以前人多的时候,一天要做4袋面,除了饺子、馄饨,最受欢迎的就是拉面。小店里总共八个人,要有个专门在那收钱的,忙得是不可开交。”

所有坚守汇成一碗热汤面。

三代人的味觉记忆 时光里的坚守与温柔

“小时候,我爸爸带着我在三村小市场那吃过陈记拉面,后来我上实验中学了,我又在学校门口吃陈记拉面,现在我或者我父亲带着我上幼儿园的孩子来陈记拉面吃面。时间都在这碗面里了。”这样的对话,在陈记拉面店里每天都在上演。近四十年来,老陈看着食客从孩童长成父母,又带着下一代来吃面。有人说“我是吃你的面长大的”,他或许记不清对方的模样,却记得那些年在小摊前现拉现做的时光——那时的烟火气,隔着窗户都能飘进记忆里。

如今已到花甲之年的老陈,仍坚持亲自选材、调汤,偶尔店里缺人手的时候也会露一手“一窝丝”绝活。他说,“做拉面就像做人,尽心尽力做,顾客才能感觉到力道和劲道”。这份初心和坚守,让陈记拉面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成了东营人的情感锚点:无论走多远,一碗热汤面的味道,总能勾起对家与岁月的温柔回忆。

从一块二毛钱到如今的价格,从五彩棚到明亮的门店,陈记拉面的故事还在继续。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美味从不是复杂的配方,而是手艺人的初心与时光的沉淀。当麦香混着热汤的雾气升起,那不仅是一碗面,更是一座城市的味觉密码,藏着奋斗的艰辛、生活的温暖,和代代相传的人间烟火。

(记者 李玲)

责任编辑:马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