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以刀为笔展非遗 方寸之间刻乾坤

东营新闻·东营网-东营日报·2025-05-19 08:47

爱东营讯 葫芦谐音“福禄”,在民间寓意着“富贵吉祥”“如意安康”,被很多人喜爱和收藏。走进东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建东的家,仿佛走进了一个葫芦的世界。他正摩挲着手中浑圆的“小冬瓜”葫芦,刻刀轻旋间,发出细微的沙沙声,木屑如雪花纷落,深浅不一的纹路在葫芦表面延展开来……

张建东以葫芦作纸、以刻刀作笔精绘细描。

展架上、窗台上到处都是葫芦雕刻作品,有山水风景、人物神话、吉祥寿喜等各种题材,更有诗文、书法点缀其间,栩栩如生、富有神韵。“接触葫芦雕刻已经16年了,这门手艺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我不能把它弄丢了。”张建东望着他的“葫芦娃”说道。

葫芦“雕刻”作品

张建东介绍,“葫芦雕刻要选用存放一年以上的葫芦为原料,以葫芦作纸、以刻刀作笔精绘细描。雕刻工序复杂,挑选好葫芦后,要反复琢磨,根据其形态进行构思,确定雕刻题材,用铅笔画出图样定稿,再施刀雕刻。光刀具就十余种,一定要在刀上下功夫,葫芦表面又滑又硬,每一步都得算准,把握好力度。”

说话间,张建东轻捻刻刀演示,刀尖游走处,葫芦竟如宣纸般温顺。“接下来上色形成墨稿,对细节稍作修改后,将葫芦表面打磨平整,再根据画面多次涂丙烯颜料,用刻刀刮削明暗关系,用玛瑙刀进行压按抛光,最后涂油保养打理。”性格内敛的张建东说起葫芦雕刻却侃侃而谈,“葫芦雕刻要静下心来,雕刻一件作品少则两三天,遇上大件要十天半个月甚至更久,不能求快,关键要细致、完美。”

“传统手艺要活下来,就得走进生活。”张建东不断推陈出新,结合现代技术、时代热点,开发了兼具使用价值和文化内涵的文创产品,比如将葫芦做成茶叶罐、酒壶、书签、车挂、手串、冰箱贴等,让葫芦雕刻作品更贴近生活。

葫芦“雕刻”作品

“这件葫芦夜灯,采用了雕刻和镂刻的技艺,雕刻了东营本地的特色磕头机、卡通吉祥物河东东和海营营,一到晚上,呈现七彩光晕,非常漂亮。”谈起他的得意之作,张建东如数家珍,自豪感满满。

愿做“慢功夫”的“守艺人”。张建东最大的愿望就是可以制作出更多有创意、有文化、有内涵的葫芦作品,把技艺传承下去。“下一步,我将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去推广这门手艺,让更多人看见、喜欢葫芦雕刻。”谈及未来,他信心十足。

(记者 周广学 通讯员 刘智峰 尹国静)

责任编辑:马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