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泰产业大脑。
爱东营讯 走进华泰集团新闻纸生产车间,机器的轰鸣声中透着别样的“安静”——操作员紧盯屏幕上的数据曲线,机械臂精准抓取纸卷,AGV小车沿着设定路线穿梭送货。这里没有传统工厂里工人奔忙的景象,取而代之的是一块块跳动着数字的电子看板,和偶尔响起的设备自检提示音。“现在车间‘会说话’的不仅是人,还有数据。”车间主任韩国栋指着控制台笑道。
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源自华泰集团打造的“产业大脑”。作为山东省首批造纸“产业大脑”建设试点,华泰将造纸这个传统行业推向了智能化转型的最前沿。
在11号机车间,一卷卷雪白的新闻纸正以每分钟2000米的速度“流淌”下线。韩国栋向记者演示了智能控制系统:输入目标参数后,系统自动调节浆料流速、阀门开度、压榨压力,短短几分钟,纸张克重误差便精准控制在0.5%以内。“过去老师傅‘听声辨浆’,现在靠数据‘算’出最优解。”他感慨道。
这种转变来之不易。2023年,华泰启动52万吨高档文化纸数字化改造项目,投入超2亿元对整条生产线“动手术”。改造初期,检测系统因木浆颜色变化导致浓度误判,生产频频波动。“就像给高速行驶的汽车换轮胎,稍有不慎就会‘翻车’。”总经理李建强回忆。关键时刻,政府牵线搭桥,华南理工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的专家团队驻厂攻关,铺设5G专网,最终攻克2万多个关键点位的智能控制难题,实现从“机器联网”到“数据融通”的跨越。
在“产业大脑”的调度下,华泰的智能化已从车间延伸到产业链上下游。登录“泰运通”网络货运平台,实时更新的物流地图上,2000多辆货车的位置、载货量、路线一目了然。“过去找车靠电话,现在系统自动匹配最优运力,物流成本降了11.4%。”物流经理李旭介绍。而在采购端,AI模型对1.7万家供应商“打分”,从质量稳定性到交货及时性,数据说话,谈判效率提升20%,年节约采购成本超5亿元。
更“聪明”的还有能源管理。走进智控中心,水、电、汽的消耗数据实时跳动,一旦监测到异常,系统立即预警并自动调节设备。“去年吨纸耗水量降到8.3立方米,废水COD去除率提高35%。”能源总监刘希辉算了一笔生态账。
转型不仅是机器的升级,更是人的重塑。在培训教室,工人们正学习操作MES系统。“以前拼体力,现在拼脑力。”老技师张师傅坦言,起初抵触屏幕代替经验,但看到系统能提前3小时预警设备故障,他心服口服:“这‘数字师傅’比咱‘老师傅’还靠谱!”
如今,华泰的“数字基因”已深入骨髓。近三年累计投入15亿元实施“智改数转”,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软件著作权40余项,打造山东造纸行业首个重点特色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创全国造纸行业全产业链资金链集中管控平台先河。华泰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魏文光说:“数字化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我们要用‘产业大脑’撬动整个行业的升级。”
短评
在华泰车间,智能系统替代了繁重劳动,但工匠精神并未消失,而是以“数据匠心”的形式延续——工人紧盯的不再是仪表盘,而是如何优化算法;讨论的焦点从“抢修故障”变成“预防风险”。这场转型中,最动人的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人与技术的共舞。当传统造纸厂插上“数字翅膀”,传统制造业的边界正在被重新定义。
(记者 张姝睿 通讯员 孙姗姗 张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