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东营讯 近年来,河口区锚定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通过种业振兴、龙头引领、平台赋能、人才集聚、金融活水五大工程,加速集聚先进生产要素,蹚出一条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创新之路,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种业振兴是激活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主引擎”。河口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聚焦种业发展,深化科技攻关,加速构建“种质资源库——高端育种——产业化验证”全链条创新体系,突破耐盐碱作物基因改良等13项“卡脖子”技术,培育“豆琅4号”大豆、“华春1号”刺参等54个新品种,实现亩产增幅30%至80%。渤海圣丰、华春渔业等企业承担国家级项目4项、省级17项,推动盐碱地种业竞争力跃居全国前列。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链主引擎作用,创新实施“链主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形成七大农业产业链创新闭环。据统计,目前已培育农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家,产业集群年产值突破百亿元。其中,顺为海洋依托7万亩国家级海洋牧场,开发30项智慧渔业专利,加快打造“蓝色粮仓”样板。
创新平台是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孵化器”。河口区以高能级创新创业载体为抓手,系统布局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积极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已建成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创业平台17个,农发生物依托东营市食用菌重点实验室,累计承担9项省市级科研项目,在省级重大创新工程“食用菌智慧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项目中,成功构建鹿茸菇智能化生产系统,产品追溯体系覆盖率达100%。
科技人才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源”。河口区实施“高端引进+本土培养”双轨机制,立足本土人才资源,构建多元力量的“专业委员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人才服务架构,提升科技人才引育效能,进一步释放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同时,构建“财政引导资金+科技信贷+股权融资”三位一体的科技金融支持体系,在引入战略投资、优化股权结构、实现跨越式发展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推动金融机构与农业企业深度合作,为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提供“源头活水”。
(记者 杨建雨 通讯员 杨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