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记者一线行丨十万吨级泊位开启港产融合新征程

东营新闻·东营网-东营日报·2025-05-14 07:54

爱东营讯 4月29日上午,渤海湾畔晴空万里,东营港一突堤码头热闹非凡。随着6.4万吨煤炭散货船“鹏安”轮的汽笛长鸣,这艘来自秦皇岛港的万吨巨轮稳稳靠泊在10万吨级通用泊位,标志着东营港首个10万吨级通用泊位正式实现首航。记者在现场看到,码头吊机有序起落,传送带开始吞吐“黑金”,工人们熟练地进行着卸船作业,这片曾以液体散货为主的港区,正迎来散杂货运输的历史性突破。

首航即“满弓”:十万吨级泊位改写港区物流格局

“这是东营港从‘油品特色港’向‘综合物流港’转型的关键一步!”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建设交通局副局长董召磊站在泊位前沿激动地介绍,此次靠泊的10万吨级通用泊位是一突堤作业区的“先手棋”,泊位总长350米,配套15万平方米堆场,设计年吞吐量800万吨。首航船舶运载的6.4万吨煤炭将通过港区内8个输送转运站,直接连通港城热力、大唐电厂等能源企业,实现“海上直采——码头直卸——企业直供”的全链条无缝对接。

数据显示,该泊位的投用将使腹地企业煤炭运输成本降低20%以上。“以前5万吨级船舶需要两次中转,现在10万吨级巨轮直接靠港,单航次运力提升一倍。”正在指挥卸船的码头调度员告诉记者,泊位采用的智能化装卸系统每小时可处理货物5000吨,预计全天可完成2.4万吨卸船作业,效率较传统码头提升30%。

海陆联动:立体化集疏运体系加速成型

沿着码头向陆域延伸,疏港铁路一突堤专用线施工现场同样热火朝天。9.097公里长的铁轨路基已完成60%,工人们正在进行电气化接触网架设。“这条总投资15亿元的铁路线明年6月建成后,将与德大铁路、黄大铁路并网,形成‘海铁联运’骨干通道。”东营港务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振坤指着规划图介绍,未来煤炭、矿石等大宗货物可通过铁路直接运往200公里半径内的42家炼化企业,年输送能力超2亿吨的物流网络即将贯通。

而在公路运输端,6.648公里长的疏港公路正开展工可报告编制,这条双向六车道一级公路建成后,将与49公里公共管廊带、2200万立方米配套库区形成“公铁海管”四式联运体系。“从码头到后方工业园区的车程将缩短至15分钟,真正实现‘前港后厂’无缝衔接。”

筑巢引凤:多业主建港模式释放强劲动能

站在13公里长的南北防波堤上远眺,16.4平方公里的避风港池内波平如镜,32个对外开放泊位中已有25个投入运营。“当年政府投资30亿元建好‘巢’,现在企业带着162亿元资本来‘筑窝’。”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建设交通局三级主办李鹏刚介绍,中海油、万通港航等企业建设的34个油品及液体化工品泊位已形成规模效应,而此次投用的通用泊位正是社会资本与政府规划协同的成果——由中浩建港务发展(山东)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建设,有效解决东营港服务功能单一,航运要素规模化水平不高,大型泊位少、辐射带动范围小的问题,直接补齐散杂货运输的短板。

更令人期待的是,25万吨级单点系泊工程已进入收尾阶段,60公里外的海上施工现场,7艘辅助船舶建造完成99%,500万立方米配套仓储库区正在进行土地迁占。今年单点系泊系统投用后,30万吨级油轮可在深海直接卸油,年新增3500万吨原油接卸能力。这些“超级工程”将彻底破解大型船舶无法靠港的问题,为腹地炼化企业每年节约进口成本超10亿元。

未来已来:从“特色港”到“枢纽港”的进阶之路

首航仪式现场,在董召磊的解说下,一张“十四五”规划蓝图铺展开来:在已投用泊位西侧,规划再建1个同等级泊位,届时一突堤作业区散货年吞吐能力将突破1600万吨;北侧的10万吨级粮食通用泊位已进入招商阶段,中粮、融通等粮企正谋划建设15万平方米粮油加工产业园,未来这里将形成“北粮南运、南货北调”的大宗贸易枢纽。

“我们不仅要接卸煤炭,还要打通LNG清洁能源通道。”董召磊信心满满,他表示总投资34亿元的东营港LNG项目已成立工作专班,300万吨年接卸能力的接收站建成后,将与国家管网直接联通,为山东半岛乃至华北地区提供清洁燃气保障。而随着疏港铁路、公路陆续建成,东营港正从“单一油品港”蜕变为“公、铁、海、管”多式联运的区域中心港,向2.44亿吨年吞吐能力的目标全速迈进。

暮色降临,“鹏安”轮的卸货灯光与远处25万吨级单点系泊平台的施工灯火交相辉映。当最后一批集装箱卸至堆场,港区调度中心的电子屏上,下一艘即将靠泊的万吨货轮坐标已闪烁在渤海湾航线上——这座因油而生、向海而兴的港口,正以“公铁海管”多式联运的立体网络为笔,在黄河三角洲绘就港产融合、陆海联动的新画卷,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扬起更加壮阔的风帆。

短评

“鹏安”轮的汽笛,为东营港吹响了从“油品特色港”向“综合枢纽港”转型的号角。政府30亿元筑牢公用设施“地基”,吸引162亿元社会资本“筑巢”,政企协同下61个泊位拔节生长,32个开放泊位连通世界。9公里疏港铁路、6公里六车道公路编织多式联运网络,让200公里内42家炼化企业物流成本直降20%。首个10万吨级通用泊位不只是码头,更是港产融合的“转换器”——前方巨轮卸货,后方工厂接料,2.44亿吨吞吐能力的蓝图上,正绘就黄三角“以港兴产、以产强港”的高质量发展新篇。

(记者 宋少双)

责任编辑:景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