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东营讯 眼下,在河口区新户镇华春海参养殖基地,一派繁忙景象,打捞海参的“猛子”们穿戴潜水和捕捞设备扎入水中“作业”,将一网网软萌萌的海参捕捞上岸,工人们紧接着将海参过称、装车……大家忙碌着迎接海上美好的丰收日。
“新户这片产的海参非常好,大小合适,个头均匀,很受市场欢迎,每年我都会到这里购买海参。”正在收海参的河北唐山客户才建笑着说。
听到夸赞,华春海参养殖基地负责人解汝彪不免有些自豪,“黄河口刺参是我们东营市的特产,生长在黄河三角洲地区,这里特有的海水资源和无污染环境,使其成为具有安全、肉质鲜美及外形带有明显地域特征的优质海参。”
记者看到,捕捞上来的刺参体近圆柱形,两端钝圆,腹面平坦,管足密集,背面有突棘,多为灰黑色或黄褐色。解汝彪介绍说,成参个体肥大,突棘粗大,肉质肥厚,鲜嫩可口,“黄河口刺参含有大量的粘蛋白及多种氨基酸,尤其是含有酸性粘多糖等,具有抗肿瘤、防衰老、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它既是一种美味佳肴,又是一种药用价值极高的海洋药物。”
近年来,作为当地海参育种龙头企业,华春渔业有限公司实施“多性状优质刺参新品种培养”项目,该项目入选2023年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农业良种工程)。为全面提升渔业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该公司坚持用科技为产业发展赋能加力,建立企业科技创新联盟,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人才引进,强化智力支撑,让河口渔业养殖技术水平在科技“加持”下不断提升。解汝彪与鲁东大学教授杨建敏团队合作,天天泡在海上,从做记录、进行数据分析、摸索出最佳育苗时间,并根据当地海域情况,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合在黄河口海域养殖刺参体系。通过高温驯化、高温胁迫和体重选择方法,经过连续4代选育,该公司终于获得具有高温耐受性强、生长速度快的“华春1号”刺参新品系。2022年,“华春1号”通过国家水产新品种审定为加强刺参种质技术研究,构建起浅海网箱大规格苗种培育新模式,培育出适温广、成活率高的多性状优质刺参新品种,为带动区域性渔业产业提质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研攻坚,人才是关键。”新户镇党委委员、副镇长陈云强介绍。为帮助渔业企业建强人才支撑,新户镇聚焦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推动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四链深度融合。根据企业的人才科技需求,建立了项目库、人才库,积极搭建校企对接平台。发挥平台集聚效应,对接薛长湖、陈松林院士团队,建设打造黄河三角洲海洋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打通校企合作人才供需通道,依托华春渔业、顺为海洋科技、黄三角海洋科技等重点渔业企业,打造渔业产业定向实习基地,与21家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
经过持续攻关。目前,新户镇已构建起产、研、学、用一体化海参产品研发培育体系,渔业产业发展优势不断提升。陈云强表示,新户镇将持续引导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姻”,在人才培育、项目申报、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全方位、全周期的服务和支持,守护好农业芯片,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
(记者 陈同磊 通讯员 张吉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