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记者一线行|让盐碱地吃上“营养餐”

东营新闻·东营网-东营日报·2025-04-22 08:31

爱东营讯 盐碱地是农业生产中的一大难题,土壤盐碱化会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在省黄三角农高区延旭集团车间内,工人正操作叉车装运成品有机肥。记者 周广学 报道

在实际生产中,为了对抗土壤盐碱化问题,许多农民会增加化肥的使用,以期达到增产的目的。但过多使用化肥又会增加土壤中的无机盐含量,导致土壤的盐碱度进一步升高。如何实现在肥沃土壤的同时改良盐碱地,记者在山东延旭集团找到了答案。

近日,记者在位于省黄三角农高区的山东延旭集团看到,有机废物处理设备正在高速运转,经过固液分离、发酵等环节,这些原本令人头疼的粪污秸秆被转化为优质的有机肥料,一袋袋成品从生产线上鱼贯而出。

在企业大厅里,记者的目光一下就被墙上展现的荣誉所吸引——“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山东省瞪羚企业”、“山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东营市企业技术中心”……这些荣誉的取得,无不展现着企业在科技研发投入的决心和服务盐碱地农业绿色发展的初心。

据山东延旭集团董事长成志强介绍,有机肥是改良盐碱地的重要肥料之一。有机肥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和微生物,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和养分吸收能力。在盐碱地中,有机肥的应用可以显著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改善作物的生长环境。此外,有机肥中的微生物可以促进盐碱地土壤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和数量,有助于提高土壤的抗盐碱化能力。

据了解,企业投资建设的60万吨畜禽粪污暨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生产中以人畜粪污、农作物秸秆等农村有机废弃物作为原材料,采用“CSTR中温厌氧”技术进行资源化利用,可年处理人畜粪污、农作物秸秆等农村有机废弃物60万吨,年产有机肥5万吨,沼气450万立方米,年发电800万度,所发电量相当于每年节省标准煤6500吨,有机废弃物吸收处理能力能够覆盖省黄三角农高区、广饶县及周边地区。山东延旭集团也成为全省首家集人畜粪污、厨余垃圾及秸秆处理为一体的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近年来,企业投资8000万元,建设12000平方米研发中心和智慧农业展示中心,打造省级重点实验室。通过与中国农科院、鲁东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和青岛农业大学等多家院所和学校采取长期深度的合作,研究生物有机肥盐碱地土壤的改良,生产的有机肥产品可被广泛用于番茄、玉米、水稻等作物种植。企业有机肥产量2021年至2023年间从刚开始的年产2万吨逐渐递增至年产4万吨,有机肥销售市场份额占全市的90%以上。

山东延旭集团销售经理贾一辰介绍,为进一步延长绿色循环经济产业链条,企业还投资4800万元,建成绿色循环经济产业园,包含1.3万平方米高标准温室大棚、水肥一体化示范基地和一体化智慧农业展示中心,并配套建设研发中心,主要种植大田作物和经济作物。其中大田作物有玉米、小麦等,经济作物有莲藕、水稻、冬枣等果蔬,大棚内种植圆茄、辣椒、螺丝椒、水果西红柿等有机果蔬。

贾一辰表示,绿色循环经济产业园种植作物所需的肥料均来自企业生产的有机肥,这里着力打造零化肥、零污染的有机粮食。产业园内作物种植产生的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又可用于企业的有机肥生产,形成“产废——用废——再循环”的绿色闭环产业链条,后期这里还将开展“采摘游玩”、“旅游观光”等。同时,产业园的建成运营也有助于带动周边居民就近就业,助力乡村振兴新发展。

未来,山东延旭集团将加大科研投入,聚焦农业生产废弃物生态消纳和循环利用,促进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相互融合,推动区域农业生产有机循环,用无公害“养料”滋养土地,为黄河三角洲农业生产、生态融合、生态宜居、产业发展助力。

短评

山东延旭集团有机肥生产线,好似盐碱地上的“绿色魔术手”,让人畜粪污、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摇身一变,成为能够肥沃土壤,改良盐碱地的“黑黄金”,为农业产业提供优质的肥料产品。企业打造的“产废——用废——再循环”的绿色循环模式,以生态循环推动农业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延伸了产业链,增加了附加值,让变废为宝的产业做大做强。

这个企业用实践告诉我们,新时代,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面对必答题,主动出击,把变废为宝不再当作成本负担,而是新的发展增长点,企业就找到了一条破解环境约束、在绿色赛道上构建差异化竞争力的路子。这是企业对社会责任的答卷,更是经营智慧的升级实践。

记者 张佳松

责任编辑:周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