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河海湿地 书写共生之美——写在第56个世界地球日之际

东营新闻·东营网-东营日报·2025-04-22 08:31

  爱东营讯 “快看,这只白色的大鸟就是朱鹮!”东营明潭公园内,湖面波光粼粼,微风轻拂柳枝,世界濒危鸟类、我国一级保护动物朱鹮停在水边,美得像一幅油画,令人不由驻足观赏。

“这只编号为‘159’的朱鹮,已经成为远近瞩目的‘大明星’了!”公园安保员李连开说,去年11月8日,他在执勤时首次发现朱鹮来到明潭公园“安家落户”,“现在,许多市民游客带着食物来观赏鸟儿,我们也会随身携带科普图册,普及保护湿地和鸟儿的知识。”

朱鹮在城市公园安居,是我市“湿地润城、绿道连城、公园融城”的实践缩影。近年来,我市在积极推进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加强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同时,加大力度开展湿地保护工作,湿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湿地城市建设成效日益凸显。如今,作为“国际湿地城市”的东营,湿地率达41.6%,湿地保护率达到60.47%。


周广学/摄

同下一盘棋强化湿地保护修复

湿地是东营最重要的生态底色,我市不仅湿地资源丰富,且湿地类型多样。

建设湿地之城,探索湿地保护,我市在多方面不断发力——

健全完善湿地保护管理机制。成立由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湿地保护协调领导小组”,组建“东营市湿地保护中心”;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检察院、市公安局等部门协调联动,探索建立了“森林湿地长+检察长+生态警长”协作机制,构建监察监督、执法检查与行政履职同向发力的生态保护新模式;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工作机制,实行森林湿地资源网格化管理,全市设立森林湿地长1696名,构建起覆盖全域的森林湿地长组织体系。

全力推动湿地保护立法工作。陆续出台《东营市湿地保护条例》《东营市海岸带保护条例》《东营市湿地城市建设条例》,制定全国首个市域地方生态保护和修复立法——《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修复条例》,逐步形成了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法治体系;制定了《东营市湿地占补平衡管理暂行办法》,探索建立健全湿地占补平衡机制,为湿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同时也为生态保护筑牢根基。

持续加大湿地保护宣教力度。出版全国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系列教材《美丽家乡——黄河口》,建成“国际生态学校”2所、“全国湿地学校”16所、“全国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示范学校”3所,组建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讲师团;开展“世界湿地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森林文化周”等宣传活动,广泛动员全民参与湿地保护。


周广学/摄

黄河三角洲湿地成为鸟类家园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作为我国首批滨海湿地全球观测站点之一,无数珍稀濒危物种在此繁衍生息,候鸟往来,这里已经是它们迁徙的必经之地。

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鸟儿来此安家,看中的正是不断改善的湿地生态环境。

近年来,我市累计实施总投资13.6亿元的17个湿地修复项目,连通河道、水系241千米,退养还滩4833公顷,修复盐地碱蓬、海草床4133公顷,治理互花米草8733公顷,生态补水4.8亿立方米,修复湿地1.88万公顷,形成独具特色的黄河口湿地修复模式,有力促进了黄河三角洲“河——陆——滩——海”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因地制宜的湿地保护修复工程,提升了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筑起了黄河三角洲生态安全屏障。在此基础上,重点开展东方白鹳、黑嘴鸥、鹤类等关键物种栖息地保护,柽柳、野大豆等原生植物保育,以贝类为主的水生生物恢复,生物多样性显著提高。去年7月26日,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据悉,目前保护区内共拥有种子植物685种,野生动物1633种,鸟类种类由1992年建区时的187种增加到现在的374种。全力推进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努力把黄河三角洲打造成新时代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治理的重要标杆,正成为我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生动缩影。

织就城“湿”融合发展新画卷

水的滋润,让东营充满了生动与灵气。

沿市区东三路行车,两侧是绵延不断的湿地,野生水鸟群的鸣叫声不绝于耳;东八路亦有别样风景,沿线零散的大小湿地、水面、坑塘串珠成线,形成城市与湿地、人与湿地和谐风貌……

我市充分利用“黄河入海”、“大美湿地”自然生态特色,组织编制《“湿地城市”总体设计》,先后出台《关于加强规划引领提升城市建设品质的实施意见》《东营市建设湿地城市方案》《东营市湿地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利用现有水面、空闲地、涝洼地,建设湿地特色片区和湿地特色景观带,建设小绿地、小公园、小休闲地、口袋公园等,打造15分钟都市生活圈,形成河畅水清、湿地彰显、岸绿景美的生态景观。如今,我市建成各类城市公园316处,全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5.84平方米,城市空间疏密有致,生态、游憩等公共空间有机融入,基本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不仅如此。我市大力实施“引鸟入城”行动,请东方白鹳在城区安家繁衍,成为东营生态环境的“代言人”;大力实施沿黄生态长廊建设工程,在黄河大堤、南展大堤两侧宜林地和绿化空当实施造林绿化,2021年以来,共完成新造林和退化林修复提升3.5万亩,全市沿黄森林、湿地资源质量明显提升。

保护是前提,发展是根本。眼下,我市更是将湿地融入城市发展脉络,以实施全国首批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为契机,积极探索湿地开发利用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大力发展湿地生态旅游业、湿地农业、湿地养殖业等相关生态产业,不断提升“黄河口”公共生态品牌和文旅品牌知名度,撬动湿地生态资源的价值转化,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共赢,勾勒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画卷。

镶嵌在蓝绿交织的生态空间中,湿地生态与城市文明交相辉映的美好图景,正在东营加速构建。

记者 关晨歆


责任编辑:周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