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造”赋能制造——我市积极培育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

东营新闻·东营网-东营日报·2025-04-11 08:22

爱东营讯 在黄河入海口,这座曾经以石油化工闻名的工业城市,正以数字技术为笔,在传统产业升级的画卷上描绘出崭新图景。

2024年以来,我市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以“数实融合”为主攻方向,通过核心产业培育、工业互联网赋能、智能制造升级等系统性布局,探索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数字化转型的特色路径。

核心产业崛起,数字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我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扩量倍增行动的深入实施,如同一场强劲的东风,吹拂着全市产业大地,推动了彩客新材料、友信软件等23家企业纷纷纳统,成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生力军”。2024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4.98%,增速居全省第1位,发展势头强劲。

我市还大力推进骨干企业数字经济板块剥离,全年推动胜星化工、康宝生化等4家企业新注册成立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对外输出数字技术服务,加快向数字产业领域拓展。支持骨干企业强化研发创新,新培育省首版次高端软件16个,入选数量居全省第3位。

数字经济园区的建设,也为数字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新能源电子材料产业集群入选首批省级数字产业集群,开发区互联网产业园、广饶化工产业园等2个省级数字经济园区也相继培育而成。这些特色鲜明的数字经济园区,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崛起提供强大支撑。

工业互联网赋能,传统产业焕发生机

指尖轻击,在“识油大模型”界面输入指令,油井的生产数据、生产曲线及生产措施分析立刻呈现在眼前……在我市的一家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油气生产工程师只用几分钟就完成了重点井的生产跟踪与措施分析。

看得见的应用背后,是看不见的数字引擎在“飞奔”。我市全面深化“工赋东营”行动,突出发挥国家级“双跨”平台作用,采取发放“服务券”的形式,支持中小企业购买工业互联网创新技术和产品,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全年实施市级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服务券”补贴项目126个,新增上云上平台企业106家。

“工赋东营”行动的深入实施,让数字化转型的试点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5个项目入选省级“工赋百景”数字化转型揭榜挂帅试点项目,为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强大支持。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的持续推进,胜利油田二级节点列入省政策支持重点,为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同时,不断加大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培育力度,新培育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个、市级工业互联网平台3个,为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平台支撑。

“智改数转”加速推进,实数融合迈向纵深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标行动深入实施,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实数融合”,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普及面持续扩大,我市在实数融合领域取得坚实成果。指导工业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全年完成规上工业企业普及和提升培训1852家次、规下工业企业普及培训295家次,帮助企业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不再迷茫。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达到90.7%,较去年提高4.3个百分点。

标杆示范引领的作用不断凸显。东营港智慧化工园区作为园区类典型案例成功入选国家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万达集团入选国家级数字领航企业,实现“零突破”,3个项目入选省级“产业大脑”建设试点名单,其中造纸(新闻纸)“产业大脑”入选省级示范型“产业大脑”,136家企业入选省级晨星工厂,培育了一批数字经济“新引擎”。 

加速构建产业生态,营造浓厚发展氛围

在发展数字经济的过程中,我市不仅着力于技术的实践应用,同样注重营造良好的发展生态。

我市高规格举办了数实融合全国行(东营站)大会,发布胜软科技“识油大模型2.0”,解读山东省“产业大脑+晨星工厂”数实融合新模式政策,引导参会企业准确把握数实融合发展机遇,学习借鉴先进标杆的成功经验。组织召开数实融合行业专场暨化工行业数字化转型交流会、云帆工业互联网平台数字赋能大会等活动,发布数字化工厂解决方案及系列产品、案例,促成签约多项数字化转型项目,助力企业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这些活动的举办,不仅提升了我市在数字经济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为全市数字经济的发展营造了浓厚氛围,吸引更多企业和人才投身数字经济建设热潮。

从“制造基地”到“数字高地”,东营的产业转型之路仍在延伸。2025年,我市将进一步深化“数实融合”,加力提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聚力做强工业互联网。这座黄河入海口的城市,正以数字之光点亮高质量发展的新未来。

(记者 商雅雯)

责任编辑:马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