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东营讯 改革风劲催潮涌,擎旗奋进正当时。放眼东营大地,新就业群体活力彰显,基层干部“轻装上阵”,社会工作者队伍干劲十足,社区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工业社区”稳步推进,志愿服务蔚然成风……一幅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基层治理画卷正在黄河入海口徐徐展开,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
社会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幸福安康。近年来,市委坚持把社会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来抓,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社会工作会议部署安排,统筹推进新兴领域党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凝聚服务群众等重点工作,忠诚履职、担当尽责,创新实干、事争一流,不断谱写新时代东营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锚定航向,破题开局,推动东营社会工作行稳致远
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决定组建中央社会工作部,作为党中央职能部门,省、市、县级党委组建社会工作部门,这是党的社会工作领导体系的重大改革。
“尽早实施组建、尽早实体运行、尽早打开局面”,市委常委会会议对社会工作部门组建提出明确要求。
市委顶层谋划、高位推动新时代东营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主要领导亲自研究推进,有力保障全市社会工作系统迅速组建。2024年3月28日,市委社会工作部正式挂牌成立;至4月10日,县区党委社会工作部门全面完成组建,全市社会工作领导体系有效建立。
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是破除制度壁垒、释放发展活力的关键举措。市委把健全社会工作协调机制作为社会工作“破题开局”的“先手棋”和“关键一招”,着力建机制、抓统筹、强合力,确保党的领导贯穿社会工作全过程。2024年5月23日,出台市委“两新”工委规则、职责分工、工作要点等系列文件;6月1日,召开基层社会工作运行机制现场会,推广镇街“321”社会工作运行机制;9月23日,市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发展部门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召开;10月29日,调整设立市委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各级党组织书记“走上前台抓治理”,形成纵向贯通、横向到边,齐抓共管、一抓到底的社会工作新格局,全市社会工作系统性、协同性显著提升。
新时代、新使命、新部门、新作为。全市社会工作系统坚定扛牢职责使命,坚持学习先行、调研开路、实干开局,把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基层治理论述摘编》摆在首要位置,强化政治担当,勇于探索实践,聚焦突出抓好新兴领域党的建设、持续抓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扎实抓好凝聚服务群众工作,以“开局就奔跑”的姿态高质量履职,全力推动社会工作蹄疾步稳、阔步前行。
党建领航,凝新惠企,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如今,红红火火的鲁班公寓小吃街,多了一道新风景——“新新志家”服务驿站。驿站外,人来人往,叫卖声此起彼伏;驿站内,刚送完单子的外卖小哥分坐各处,喝水聊天,和手机一起“充充电”。冷可取暖、热可纳凉、渴可喝水、急可如厕、伤可用药,在我市,这样的暖心驿站还有219处。
去年以来,我市紧盯快递员、货车司机、网络主播等新就业群体,深入开展新兴领域党建“双融双创”行动,制定新就业群体关爱凝聚“13条”措施,一体推进组织凝新、阵地安新、服务暖新、治理联新,推动新兴领域党建工作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
实施电商培训、维权送法等暖新项目84项,建成“骑手友好社区(商圈)”31处、骑手食堂(药堂)58个,推动解决换电难、停车难、就餐难等实际问题,引导全市1100余名小哥化身兼职网格员、志愿者。盯紧货车司机,建立“红运家”等服务驿站13处,提供24小时的热乎饭、1元洗澡洗衣等10余项温馨服务,实施“组织吹号、司机报到”召集行动,引导司机党员线上“亮身份”、线下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和园区治理,全市2.57万名货车司机有了自己的“娘家人”。
民营经济是我市的“金字招牌”。我市持续完善“党建惠企”工作机制,深化园区党建“整园提升”,指导27个重点产业链党委聚合沿链企业抱团发展,试点建设“工业社区”5个,选派“红领书记”168人,在派兼职党建指导员937人,深入一线帮助企业解决引才、融资等难题640余项,以高质量党建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行业协会商会紧贴企业实际、洞察行业动态,连接着经济运行的“毛细血管”,是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不可或缺的主体。去年以来,市委社会工作部牵头开展“百会千企 聚力惠营”行动,在群众关切的重要领域、重点行业培育行业性社会组织,新建农贸市场协会、巡游出租车分会等协会组织,引领协会商会服务经济发展、融入社会治理,党在新兴领域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持续提升。
夯基固本,减负赋能,塑造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优势
2024年12月12日上午,2024年度东营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项目汇报交流会在山东幸福家园社区学院拉开帷幕,15个创新项目依次上台展示交流、干货满满,相关部门、基层群众用自己的亲身感受、肺腑之言为项目“打call”助力,现场气氛热烈,掌声连连……
这是我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实践创新的一个缩影。我市以“微创新”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总结推广基层治理实践中形成的“土办法”“小妙招”,挖掘培育“圆诚”“议事亭”“V笑大碗茶”等30个基层治理成果,打造“治理有道”创新项目品牌矩阵,以工作创新破解治理难点、解决群众诉求。
“小马拉大车”是基层治理中的突出问题。去年,市委启动实施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组建工作专班,实行问题整改、措施落实“双台账”推进,制定出台村社区“减负十条”等制度文件,44个问题事项全部销号,累计清理不规范挂牌2223块,压减不合理证明23项,167类证明实现“掌上办”,入企月均检查次数同比减少14.9%……减负“一子落”,治理“满盘活”。如今,广大基层干部纷纷表示牌子少了,工作群少了,为民服务的空间变大了,时间变多了,工作的干劲也更足了!
基层社会治理成效如何,基层干部是决定性因素。市委高度重视社区工作者选育管用,全市每万城镇常住人口配备社区工作者18.54人,提前完成省定目标任务。实施社区工作者素质提升行动,推行社区工作者“定岗网格”,探索网格员、社区工作者“两员”融合试点,加快构建“一支队伍抓治理”的工作格局。
治理靠组织、组织靠群众、群众靠发动。我市积极探索“党建引领、群众自治”的基层治理模式,拧紧“居委会——下属委员会——居民小组——居民代表”四级自治组织链条,实施社区社会组织培育行动,制定促进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城乡社区治理的《指导意见》,发布全省首个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地方标准,组建社区社会组织4294支、建立孵化场所46处,吸纳43%的居民住户参与……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我市群众自治水平显著提升,党建引领下的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正在逐步形成。
心系民生,情暖万家,推动凝聚服务群众出新出彩
147名“春蕊”妈妈结对216名孤儿,从生活、学习、心理等方方面面给予关爱,点亮了孩子们的童年,也成为彼此的光;垦利黄蓝公益“爱晚晴”志愿服务项目,精准服务农村困境老人,以志愿力量托起了老人的幸福晚年……人人有爱、人人志愿、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活力场景在东营街头巷尾处处涌现。
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市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服务就是最好的治理”,把群众的需求清单作为责任清单,聚焦百姓烦心事、揪心事,用心用力用情做社会工作,推动急难愁盼解决在一线、矛盾化解在前端,让治理人人感知、幸福家家有感。
志愿服务蓬勃发展。打造“新志愿 融治理”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启动“一十百千”工程,建立3级队伍体系,组建7个行业志愿服务联盟,推进467个志愿服务项目,开展“守护母亲河 志汇黄河口”助力国家公园创建、高考“静音畅行”、黄河口(东营)马拉松服务等志愿活动10.1万次,推进“志愿守护志愿 奉献回馈奉献”礼遇志愿者计划,全市志愿队伍达2899支、注册志愿者达56.4万人,“人人争当志愿者”逐步成为社会共识。
人民建议征集有序推进。在全省第一个出台《特邀建议人及直报点管理办法(试行)》等制度文件,入选全省人民建议征集工作试点1处,全市选聘特邀建议人120人、设立直报点70处,建立征集、办理、转化等工作闭环,及时回应群众关切、解决群众难题,让群众建议“上得来”、问题办理“得人心”。
社会工作队伍不断壮大。实施社会工作者充电赋能行动,为全市2100人次提供考前辅导,去年937人通过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全市持证社工达到3753人,高级社会工作师实现零的突破、新增2人,齐鲁和谐使者新增6人、总数达到25人,“头雁领飞、群雁齐飞”的社会工作队伍良好态势日趋显现。
风好正是扬帆时,奋楫逐浪天地宽。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市社会工作系统将勇担新使命、展现新作为,以澎湃的活力与动力,让社会治理更高效、百姓福祉更绵长,以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为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撑劲加力、再立新功!
(记者 关晨歆 通讯员 刘萌 李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