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当作为先进集体|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用好盐碱地天然试验场

东营新闻·东营网-东营日报·2025-02-20 08:10

爱东营讯 “眼前这80个盐池,可以根据团队科研试验需求,能实现人工调节不同的盐分梯度,模拟不同的盐碱环境,从而进行耐盐作物的筛选。它旁边的是150个FAO小区,主要进行水肥耦合和单因子变量的试验,为盐碱地综合利用,特别是种业领域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在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盐碱地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国家盐碱地中心条件平台部职员李林波介绍,一块块实验田面积不大,但作用不小,不同植物的盐碱耐受度、所需的养分、水分等数据都在这里监测。

我国是全球第三大盐碱地分布国家,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为做好盐碱地综合利用核心共性关键技术和前沿引领性技术攻关,山东省政府和中国农科院共同组织建设了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眼前这片盐碱地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正是其核心试验基地。

2023年5月,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国家盐碱地中心”)正式挂牌运行。成立以来,国家盐碱地中心持续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聚焦盐碱地生物育种、产能提升、生态化利用等重点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取得积极成效。

国家盐碱地中心聚焦打造盐碱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使命任务,发挥盐碱地领域“带头人”作用,加强项目谋划实施和争取力度,2024年新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15958万元,8个在研项目取得初步成效。充分发挥智库功能,起草的《山东省盐碱地综合利用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5-2027年)》,由山东省科技厅等7部门联合印发实施。全力争取省盐碱地综合利用科技示范工程、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启动实施了《盐碱地综合利用科技示范工程(第一期)》,实行“行政总指挥+技术总师”双总师制,第一期5个项目获批立项,落实省拨经费1.5亿元,其中国家盐碱地中心主持项目2个,省拨经费5795万元。按计划顺利推进在研项目,对省良种工程、省乡村振兴提振行动计划2个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以及6个自主实施的“揭榜挂帅”项目项落实专人跟进,目前各项目工作进展顺利。

国家盐碱地中心立足打造国内一流盐碱地综合利用科研平台的标准,新建和完善提升科研平台体系。启动国家盐碱地中心总部项目,该项目2月6日全面开工建设,目前主体结构已封顶。突出抓好总部实验室建设,成立了总部实验室建设工作小组,全面负责实验室功能布局及仪器设备谋划采购安装工作。盐碱地标准化工作成效显著,获批设立山东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盐碱地综合利用分技术委员会,这是国内首家盐碱地领域标准化机构,5月29日揭牌运行,面向全国征集盐碱地综合利用领域标准21项、行业标准2项;立项或发布标准25项,其中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1项、省级地方标准6项、市级地方标准16项。

为持续壮大高层次科研团队,国家盐碱地中心采取“固定+流动”方式,以项目为纽带,创新组织形式,强化科辅培育,加快打造盐碱地综合利用高层次人才团队。组建了22支核心攻关团队,按照“首席+团队+企业”组织形式,汇集首席专家22名、科研骨干492名、本地科研人员82名、企业29家。推进青岛农业大学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农业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已累计入驻研究生186名,涵盖机电工程学院、农学院等9个学院。积极申报争取各类人才工程项目,4人分别入选2023年度、2024年度泰山学者青年专家,2人分别入选2023、2024年度WZSB计划青年专家,1人入选2024年度泰山产业领军人才。

同时,发挥国家盐碱地中心金字招牌和盐碱地领域“带头人”作用,依托全国一盘棋协同创新网络体系,积极谋划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会议,加强科技合作和成果交流,不断强化对全国盐碱地综合利用事业支撑服务和智力支持。2024年10月18日至20日,举办了2024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会议,发布了《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发展报告(2024年)》《盐碱地综合利用创新成果汇编》,为盐碱地综合利用提供了“山东模式”“东营经验”。深度参与东营市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组建专家服务团指导县区(功能区)盐碱地改良利用工作,组织县区服务团深入试点工作一线,按照分区分类分级治理原则,集成先进成熟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成果,编制秋播指导手册,建设全市盐碱地综合利用数字监测平台。深化与新疆甘肃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国家盐碱地中心等高能级科研平台资源优势,为新疆林果特色产业创新基地和疏勒基地后期建设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积极探索服务鲁甘盐碱地综合利用协作机制。        

(记者 商雅雯)

责任编辑:马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