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东营讯 她起步于基层一线,秉持“为国制材”的初心,专注于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领域的技术研究工作16年,她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在攻坚克难中打破国外垄断,用科技创新为行业点亮未来。她就是山东国瓷功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霍希云。
创新驱动未来 破除“卡脖子”难题
2008年,霍希云加入山东国瓷功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从事研发、生产、检验和市场开发等工作。初入国瓷,那时的国瓷还只是一个初创企业,仅有1个生产厂区,员工总数不到150人,许多关键技术都受制于国外。面对技术封锁,霍希云没有退缩,而是选择迎难而上,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国瓷公司终于成为全球第二家水热法生产高档纳米级钛酸钡的厂家,也是国内唯一一家能够生产高档纳米级钛酸钡的厂家,实现了高端多层陶瓷电容器用纳米级钛酸钡粉体材料国产化。
躬耕不辍,行路不止。2005年公司成立之初凭借技术创新完成了核心产品钛酸钡粉体的开发,成功进入了MLCC领域,2012年依靠“一招鲜”上市。“上市后我们没有止步,而是继续保持高强度基础研究,打造了水热合成在内的七大核心技术,依靠核心技术推进新材料品类的横向拓展。”近年来,在霍希云的带领下,国瓷团队先后研发成功了纳米级复合氧化锆、高纯超细氧化铝、稀土催化材料以及氮化物等高端无机非金属材料,形成了电子材料、催化材料、生物医疗材料、新能源材料、精密陶瓷材料和其他材料等六大业务板块,产品下游涉足自动驾驶、工业激光、低轨卫星等热门赛道。
奋斗团队制胜 打造人才新高地
“科技创新和人才建设是培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2024年,国瓷在江苏成立了精密陶瓷研究院,今年1月15日,在广东佛山成立了康立泰数码技术研究院,基本完成了以东营总部研究院为核心的“一体两翼”研发战略布局。技术创新、质量稳定和国瓷业务系统(CBS)是国瓷公司三大核心竞争力,目前公司拥有1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家省级瞪羚企业、8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和12家高新技术企业。今年2月,公司申报成功的山东省先进功能陶瓷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荣获“东营市担当作为先进集体”称号。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霍希云积极引才育才,把人才培育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公司拥有技术研发人员1021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511名。与天津大学、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山东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霍希云率领团队坚持“24小时研发,创造新价值”,推动承担国家、省市重大专项项目10余项,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专利金奖、中国工业大奖,山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东营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公司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CNAS)认可。截至2024年底,公司申请专利977项,其中国内申请792项,已授权国内专利478项,其中发明专利293项,实用新型170项、外观设计15项;公司主持或参与制修订标准64项,其中国际标准5项,国家标准25项,行业标准9项,团体标准25项,占领了功能陶瓷材料行业的制高点。
践行社会责任 助力高质量发展
“企业的发展,最终是为了让生活变得更好。”作为企业管理者,霍希云始终将企业发展与社会责任紧密结合,东营地区解决就业岗位2300多个,2024年公司荣获“全市纳税突出贡献奖”、“四新”经济领域先进集体。公司积极支持公益事业,对地方建设、文化教育、慈善等方面提供支持,积极开展物资捐赠、现金捐款、志愿服务等活动,2024年连续两次组织员工集中献血,荣获东营市无偿献血先进单位称号。霍希云带领团队坚持以新项目培育新动能,以新增量扩大新优势,总投资20亿元的高端陶瓷材料产业化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
从一线技术人员到青年企业家,从打破技术垄断到布局全球市场,霍希云用拼搏、创新、实干诠释了青年企业家的责任与担当。
(记者 薄青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