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街道“民生小事”就是“幸福要事”系列报道|“幸福·共享小院”的欢笑声

东营新闻·东营网-东营日报·2025-01-23 08:56

爱东营讯 “感谢黄师傅,这头发理得板正!”“春节前要剪个头发,清清爽爽过年呀!”1月17日13时30分,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胜利街道新兴社区青胜小区“幸福·共享小院”传来阵阵欢笑。便民理发小屋内,黄月菊师傅一手持剪刀,一手捏住发梢,熟练地修剪起来。不一会儿,原本凌乱的长发变得整齐又美观。刘桂美阿姨竖起大拇指,笑容满面。

黄月菊今年72岁了,退休前是名社区医生,身为党员的她退休后依然想着还能为社会干点啥,于是拿起剪刀为小区老年人义务理发近十年。“退休后咱也要保持党员本色,看着小区老人多,理发不方便,我便慢慢学会了理发,刚开始也有些胆怯,现在越来越熟练啦。”黄月菊不仅理发,还参与“幸福·共享小院”的打扫等志愿服务工作。

“王姐,我衣领给改好了吗?”一位居民一边笑哈哈地推开“幸福·共享小院”巧手工坊的门一边喊道。“快来,早改好了,试试满意吗!”正在埋头用缝纫机修裤脚的王文华抬头看清来人后,从旁边叠好的一摞衣服中找出一件墨绿色的卫衣递给了她。接过衣服后,居民套头一试,满意极了:“还得是我王姐啊,这卫衣本来带个帽子,穿着不舒服不想要了,来巧手工坊一问,王姐说可以放在这儿,她给改成圆领的,这不让我今天来拿。”这位居民名叫张红霞,是巧手工坊的常客了。“之前修裤脚、锁边、改腰,我都来共享小院,一分钱不用花,王姐都给弄得板板正正!”巧手工坊里有社区提供的缝纫机等一些设备,会操作的居民可以自己来用,不会的则可以交给工坊的王文华、陈泽慧等几位擅长手工的志愿者居民。“退休前我就是做汽车内饰加工的,退休后看到居民有缝补需求,正好还对口,能帮助到大家,还认识了很多新朋友,心里很有成就感,也很开心!”王文华说道。

镜头转向舞蹈室,“一二三,走!”由社区喜欢舞蹈的居民组成的“盛世舞之恋”舞蹈队正在排练蒙古族筷子舞。“注意双手胸前交叉击打筷子,脚下舞步也要有平步行进与后退、转体、跳跃等动作。”队长张国庆做起了示范。“你看我这样对吗?”“对,真是太美啦!”居民们一边交流一边舞蹈,欢笑声中,激情奔放、活力四射。

与此同时,墨香小屋里书法爱好者们写着春联,悦读书房里孩子们认真读着书,幸福百味里居民们做着面点……“幸福·共享小院”的欢笑声不断。

青胜小区为油田移交老旧小区,老党员多,老年人多,小区内无固定活动场所,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新兴社区推动建设“幸福·共享小院”,根据辖区居民喜种植、善学习、需帮助、好娱乐、爱游玩的特点,划分耕植区,建设阅览室、手工室、棋牌室、书画室、文体活动室,成立“邻里守望 工匠行动”志愿服务队,为居民提供以“耕、学、助、乐、游”为主要内容的活动阵地,在人来人往中聚人气,在欢声笑语中集智慧。王守元、董其海、程志宏、黄月菊等12名老党员自觉认领了小院值守先锋岗,保障了小院定时开放使用,小院初步实现居民共建、共治、共享,成为小区居民邻里聚会、议事协商、休闲娱乐的重要阵地。

从茶余饭后无处可去,到心心念念来小院活动,居民精神文化活动阵地从无到有的过程,也是民心从散到聚的过程,社区通过统筹各类资源,丰富小院读书、学习、互助服务等功能,把小院真正建设成为居民心里的“自家院子”,把互助共享理念逐步渗透给全体居民,辐射带动周围小区,切实提高居民幸福感、获得感。

(记者 王雪 通讯员 周新峰 武盼 赵智敏)

责任编辑:周明明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