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东营讯 寒意正浓,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土地上却热潮涌动,发展希望不断升腾。
一处处项目建设现场机器轰鸣,运输车辆往来穿梭;太阳能光伏发电板排列有序,迎风旋转的风轮叶片“吞风吐电”;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孵化载体“破土而出”、茁壮成长,迈向更大的舞台;“零工市场”拓宽就业渠道、激发市场活力,持续破解“共富密码”;路宽了、灯亮了、环境美了,身边点滴的变化,都彰显着日新月异的城市新形象。
2024年,开发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和视察东营重要指示要求,锚定“全市新兴产业集聚区、数字经济引领区、科技创新策源地”目标定位,扎实做好稳增长、保运行、抓改革、促开放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
这一年,共实施省市区重点项目280个,总投资196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19亿元。1-11月份,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8%,财政收入增长5.4%。
锻长补短、聚势赋能,产业升级跑出“加速度”
在山东水发胜动集团总装车间,只见设备上下翻转,曲轴、活塞、缸盖等部件有序装配,一条从零部件组装成整机的完整生产线运转流畅……胜动集团作为国家级燃气内燃机装备自主化研发制造基地,从设计、试验、装配到测试全工艺过程,可实现全链条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和制造,一台燃气内燃机机组装配出厂,需要历经至少48000种零部件制作、2000余道细化生产工序。“以前从生产计划下达,到车间任务分解均为纸质单据或口头指令运行,管理成本高、效率低,可追溯性差,还容易出错。”胜动集团生产管理部副部长赵会忠说,现在得益于MES系统,由几千份纸质材料的运转演变为MES生产看板上的数字、图表“跃”动,可实现生产全流程管理、追踪、追溯。这是开发区以数字科技,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一幕。
在山东国瓷功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内勃姆石车间,原料经过配料、合成、洗涤等七道工序后,最终成为勃姆石产品。“勃姆石产品在提升电池性能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涂覆在电池隔膜,安全性能提升4倍多,有力支撑了电动汽车以及储能产业的发展。”山东国瓷功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则是开发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抢抓未来能源发展趋势的生动一幕。
这样的生动场景,在开发区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上演。近年来,开发区坚持大抓产业、主攻工业,深入实施新兴产业扩量、传统产业提质、未来产业布局三大行动,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全面释放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传统产业加快转型。抢抓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机遇,实施技改项目55个,中金岭南40万吨铜产能整合绿色化升级项目纳入国家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清单,全市唯一;总投资129亿元的华泰化工绿色海洋新材料产业基地项目开工建设,推动氯碱化工向高质高端绿色海洋新材料转型升级;新谋划总投资78亿元的胜凯石化能源化工装备智能制造产业基地项目,全力打造绿色高端能源化工装备全产业链体系。
新兴产业扩量增效。实施了总投资185亿元的39个新材料产业项目,贵研贵金属资源循环利用、国瓷高端陶瓷材料产业化等项目投产,推动稀土汽车催化、功能陶瓷材料产业延链强链。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投产关键节点项目20个,同步建成了亚洲最大、全球第二的“海上风电大型机电传动系统研发测试中心”,正式投用省内首个风电大型设备专用码头,推动产业聚势成峰。
数字经济加速发展。2024年,“数字经济软件信息特色产业集群”入选2024年度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互联网产业园入选省级数字经济园区,新增省级数字经济“晨星工厂”16家,云帆互联网平台“上云用数”企业超过1500家。
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依托优凯飞、航天宏图等领军企业,加快空天地信息产业园建设,已入驻企业17家,低空经济产业园已先后落地天眸无人机智能产业应用基地、光伏电站机器人等项目,开发区低空经济正蓄势高“飞”。
建强载体、优化生态,创新驱动吹响“冲锋号”
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推动着社会的变革与进步。开发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和人才强区战略,推进平台、技术、企业、人才协同发展。
在创新平台建设上,全力推进,积厚成势。一流的创新平台是孕育创新成果、推动产业升级的摇篮,开发区不断推动创新平台扩容提质。兆源机电、昆宇电源新获批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亦度生物建成全市生物医药领域首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全区市级以上科研平台359家、省级79家、国家级10家,数量均占全市三分之一以上。
创新主体的繁荣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石。开发区持续壮大创新主体,新增省级创新型企业9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7家、“小巨人”企业2家;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6.1%,高于全市36个百分点。
创新能力加速提升和创新人才加速集聚,都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直接体现。攻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3项,承担省企业技术创新项目16项、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1项、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2项、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项目2项。国瓷高性能氮化铝粉体及高导热基板突破日本垄断,中金岭南实现了炼铜技术由“三段”变“两段”的革命性创新,兆源机电高速铁路用高性能熔覆导线关键制备技术填补了行业空白。新入选国家级人才工程5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5人,均为历年最多;外专双百计划入选4人,占全市一半;海外工程师入选1人,实现“零”的突破。青年人才连续七年实现净流入,获评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最具吸引力”经济技术开发区10强。
同时,开发区进一步深耕发展沃土,使发展活力持续迸发。各项改革任务扎实推进,新争取省级数字经济园区(试点)等省级改革创新试点3项。在全市率先出台企业合法合规、企业破产信息核查、企业信用修复3个“一件事”地方标准,首推“环保审批一件事”,环评办理时限缩短50%;创新设立全市首家园区企业服务站,推动实现“园区事、园区办”。对外开放多维拓展。在东营市招商引资(德国)推介会上作专题推介,利用港澳山东周、第五届跨国领导人青岛峰会、新加坡山东周等平台,成功签约地热清洁供暖项目、浙文互联数字智谷等项目。
建管并重、加码保障,民生福祉展现“新面貌”
随着主导产业集群蓬勃发展和经济快速发展,开发区坚持内外兼修、建管并重,不仅在外在形象上焕然一新,更在内在品质上实现了显著提升,真正展现出开发区城市发展独特的魅力。
城市建设上,突出保障东青高速公路、津维高铁、G220东深线东营段(南外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累计完成迁占1097亩。完善城市道路5.4万平方米,新建城市游园2处,打造5处“公园+”场景,路网、水网、林网等绿色空间体系初步建成。实施重点城市更新项目8个,盘活土地资源196亩,拓展了发展空间。全面落实环卫一体化、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等机制,环卫、园林、水系等管养水平走在全省前列。
乡村振兴上,加快建设总投资1.38亿元的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项目,超额完成玉米、大豆等粮食种植任务,全年粮食生产实现稳中有增。以“引领+导向”“项目+基地”模式打造田庄“田甜”、北辛隆裕等农村合作社4家,推进落实菊粉深加工、胜大奶牛场等3个优质农牧业项目,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快速发展。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农村移风易俗,乡村面貌实现提升。
民生福祉始终是发展的根本落脚点。这一年,开发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开发区深入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等总投资34.8亿元的32个民生实事项目和11件“小切口”民生实事,有效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
更稳定的工作——新增专科学历及以上青年人才就业8252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507人,发放创业补贴等支持资金8100余万元。
更好的教育——胜东小学、胜利四中实现重建回迁开学,教育集团、教育联盟覆盖率达80%以上,中小学“放心午餐”、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
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胜东医院医疗救治项目扎实推进,新增民营医疗机构45家;辖区32家公立医疗机构开展“夜间门诊”“周末门诊”“节假日门诊”,开展义诊活动103场次;打造10处社区托育点,相关经验被省级推广。
更可靠的社会保障——城市、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7%、9.4%,其他困难群体保障标准提高5%以上;7处城乡老年人助餐服务点建设扎实推进,广泛开展面向城乡老年人的助餐服务。
更丰富多彩的文体生活——开展“进千村乐万家”文化惠民演出、“欢乐黄河口”等广场文化活动200余场次,开展社区运动会等活动110余场,打造第四届A40五人制足球联赛、第四届沙滩足球赛等足球系列特色赛事。
一项项民生工程、一件件民生实事,持续为民生“加码”、为幸福“加速”,累积成开发区人民群众的“幸福账单”。
时间无言、实干有声,久久为功、必有所成。新征程上,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更昂扬的斗志,奋勇前行,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成就,争当全市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记者 商雅雯 通讯员 朱枫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