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建议追踪丨培育家庭农场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东营新闻·东营网-东营日报·2025-01-08 08:15

爱东营讯 家庭农场是现代农业的新兴力量。在市九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市人大代表韩志刚提出了《关于支持我市家庭农场快速发展的建议》。市农业农村局对此高度重视,及时向代表答复,并就相关工作进行研究推进。

建议背景

近年来,东营市家庭农场发展迅速,逐步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主体,有效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是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中表现最为活跃,最具生命力的新型主体,但是由于发展思路定位不高,土地流转困难,不规范,财政扶持力度欠缺。

代表建议

韩志刚代表在建议中提出,一是加快制定全市家庭农场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推进探索家庭农场发展新模式,精准出台我市家庭农场发展的总体思路;二是在鼓励土地流转的同时,搭建便捷的沟通方式和交易平台,出台促进土地流转成方连片和流转关系稳定的新政策,解决离地农民的后顾之忧和奖补办法;三是设立家庭农场专项发展资金,加大落实人才引进优惠政策,鼓励奖补农业科技人员和大学生到家庭农场兼职。

督办情况

督办工作中,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敏带领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实地查看落实情况,定期调度办理进展,持续加大督办力度,监督推动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支持体系更加完善、建设管理更加规范、经营能力提档升级。

办理情况

主办单位市农业农村局高度重视,迅速行动,认真办理,多措并举推进我市家庭农场快速发展。

强化政策支持,助力发展壮大。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施意见》(东办发〔2018〕38号)、《关于开展家庭农场培育行动的实施意见》(东农委办发〔2020〕12号)、《东营市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东农委办发〔2021〕2号)等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家庭农场发展壮大的政策。按照“发展一批、规范一批、提升一批、推介一批”的思路,重点聚焦“完善高质量发展支持体系、创建示范场、助推家庭农场经营能力提档升级”等七个方面,推动我市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不断加大指导、扶持和服务力度。自政策实施以来,家庭农场得到了快速发展,家庭农场数量由2018年的1382家增长到2024年的2932家,增幅112%。积极宣传推介示范主体,1家家庭农场入选省级典型案例,2家入选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典型案例。在全市深入开展家庭农场示范场省、市、县三级联创,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省级示范场58家,市级示范场270家,县级示范场457家。

规范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目前,132.2万亩家庭承包地实现了流转,占全市家庭承包地总面积的60.5%,家庭农场户均经营面积达到400亩以上,走在了全省的前列。一是建立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市场。2024年以来,开展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建设,联合发改等部门印发《关于农村集体产权交易纳入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通知》,与市公共资源(国有产权)交易中心签订合作协议,依托县乡经管部门建立22个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农村土地流转通过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进行公开交易,已实现线上交易县区全覆盖。二是健全完善农村产权交易规则。2024年,会同发改、自然资源等8部门印发《关于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规范化建设的意见》《东营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管理办法》等文件,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强化土地合同管理监管。2024年实现交易953笔,交易金额2.44亿元,其中,线上交易283笔、交易金额1.87亿元。三是引导土地流转入场交易“能进则进”。2024年,各县区召开了工作推进会议,组织专题培训,加大市场宣传推介力度,引导农户和经营主体主动入场交易“能进则进”,逐步提高土地入场流转比率,为家庭农场的发展提供稳定的土地基础。

争取财政资金,助力提档升级。自2019年至2023年,我市共争取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128.5万元,支持269家家庭农场实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升规模化、绿色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2022年设立了高质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市级财政专项资金。2024年,争取中央财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力提升项目资金365万元,支持79家家庭农场夯实组织基础、提升运营质量、强化服务带动能力。年内安排市级财政资金50万元,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市级以上示范主体规范化建设。2024年,我市争取中央财政社会化服务专项资金800万元,支持实施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项目任务面积8万亩。

创新试点先行,打造发展样板。大力争取开展试点创新工作,支持广饶县开展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整县提升省级试点。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以促进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强化指导、扶持和服务,以优示范,由点到面,质量和数量双轮驱动,探索整县提升家庭农场发展的有效途径,全力培育高质量发展县域样板。

加强队伍建设,抓好指导服务。目前,5个县区均建立了家庭农场辅导员队伍,200多名辅导员活跃在农村基层一线。积极引导家庭农场申领使用“一码通”,开展登记赋码工作,全市家庭农场赋码率48%;全面推行家庭农场注册使用“随手记”记账软件,提高家庭农场管理制度化、信息化管理水平。开展了“耕耘者”振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专题培训,结合高素质农民培训,对家庭农场负责人进行培训,培训各类人员600余人次。经过多年的探索推进,全市家庭农场实现快速发展,在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整体成效明显。

 (记者 薄青阳 通讯员 王林 姜皓)

责任编辑:李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