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蓝交汇绘出绿色家园——我市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东营新闻·东营网-东营日报·2025-01-08 07:54

爱东营讯 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从设立初期的187种增加到374种,2024年1月至11月全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列全省第五位……2024年,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果颇丰。

这一年,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深入实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始终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贯穿始终,把系统治理、综合治理的思路贯穿始终,以高质量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为统领,科学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努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如今的东营,首批国际湿地城市、世界自然遗产、国际重要湿地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一幅舒朗大气、生态宜居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大河之洲名扬四海

湘A、陕A、京N……近段时间,全国各地牌照的车辆频繁出现在自然保护区,队伍绵延数公里,都是为了一睹“鸟浪”的风采。进入候鸟迁徙季以来,黄河入海口广阔的湿地上空频现“鸟浪”壮观景象,最大“鸟浪”群由花脸鸭、罗纹鸭等野鸭组成,数量最多时达15万只,为历年罕见。

环境好不好,鸟儿最有“发言权”。目前,保护区鸟类从设立初期的187种增加到374种,被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2024年,首次发现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黑脸琵鹭、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疣鼻天鹅在保护区繁殖,黑嘴鸥繁殖种群稳定在1万只左右。

“在保护区生态修复和鸟类保护方面,我们从来都是不遗余力的。”保护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多年来,共治理互花米草13.1万亩,清除比例达99%以上,恢复盐地碱蓬、海草床等本土植物5.2万亩,修复湿地超过30万亩,底栖生物种类增加了27%,平均生物量增长50%,为鸟类繁衍生息提供了多样栖息地。同时,通过建立鸟类繁殖岛、鱼类栖息地,建设鸟类补食区种植粮食作物,架设人工招引巢等方式,尽可能地满足鸟类觅食、繁殖需求。正是得益于我市对湿地生态的重视和采取的有效措施,在2024年7月召开的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黄河口的国际知名度进一步提升,也为东营市和自然保护区打开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口。

如今,每年有几百万只鸟儿在黄河口栖息、繁殖或停留,它们化身“导游”,把四面八方的客人吸引到了东营,这是对东营久久为功抓生态成效最生动的诠释与回馈。

湿地城市愈加迷人

“快看,这只鸟真漂亮。”近日,在明潭湿地公园,一只朱鹮正在觅食、栖息,有不少市民在市区湿地公园经常看到朱鹮的身影。

朱鹮是享有“东方宝石”美誉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24年,自然保护区成功完成了首次朱鹮繁育和野化放飞,它们能出现在市区湿地公园,充分彰显了“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的城市特色。

湿地是东营最重要的生态底色。全市湿地面积达到4567平方公里,约占全省的1/4,湿地率达到41.58%,逐步构建起以国家公园、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为进一步完善湿地保护和湿地城市建设的体制机制,我市出台了《东营市湿地保护条例》等一系列关于湿地保护和湿地城市建设的政策文件,加强全市湿地保护修复,促进城“湿”融合发展。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全市多部门不断发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水务局等部门和市检察机关探索跨区域协作配合机制,以实际行动守护绿色湿地,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在全国率先推行“森林湿地长制”工作机制,成立了湿地保护协调领导小组和森林湿地长制办公室,统筹协调森林湿地资源保护工作。设立森林湿地长1696名,实行网格化管理,探索建立“森林湿地长+检察长+生态警长”协作机制,不断开创监察监督、执法检查与行政履职同向发力的生态保护新局面。同时,在全国、全省率先建立了“河湖长+生态警长+法院院长+检察长”四长联动法治护河机制,以法治护航强力推动河湖长制落实。

“黄河入海”“大美湿地”,我市依托自然生态特色,打造湿地特色片区和湿地特色景观带、15分钟都市生活圈,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观赏湿地、享受其中。并在保护湿地的前提下,综合利用湿地景观价值,把一幅城“湿”融合相促、推动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呈现在人们眼前。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市生态环境局坚持突出重点、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拓宽“推窗见景、开门见绿、出门进园”的绿色空间,满足人民群众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在保蓝天方面,坚持以降低PM2.5浓度为主线,持续推进“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扎实做好夏秋季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和秋冬季重污染天气应对。建立协同机制,多部门协同发力,推动移动源、扬尘源、面源等各项防治措施落实落地。2024年1月至11月,全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列全省第五位,同比改善4.1%;PM2.5平均浓度列全省第五位,同比改善3%;优良天数比例列全省第六位,同比增加28天。

在守碧水方面,注重源头防控、标本兼治、统筹施策,坚持上下游齐抓、左右岸共管,实施20项年度治水工程,夯实水污染防治基础,开展冬春季水质保障提升行动、汛期河湖水质超标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对全市29条重点河流、2266个入河排污(水)口进行常态化拉网排查,对318个重点排口开展全覆盖监测、溯源、整治,对全市10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开展全覆盖排查,水质达标率达100%。黄河(东营市段)入选生态环境部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东营黄河口湾区进入生态环境部第三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公示名单。

在护净土方面,进行全链条闭环管理,抓源头、控过程、严末端,更新发布92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完成42个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评审,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深化“无废城市”建设,制定实施东营市“无废细胞”建设方案和13个领域“无废细胞”评价标准,发布两批409个市级“无废细胞”建设清单,全面提升资源集约利用效能。

东营,这个镶嵌在黄蓝交汇生态空间中的绿色家园已然形成,必将持续…… 

  (记者 王苗苗)

责任编辑:李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