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东营讯 近日,东营市级非遗项目码头苇编参赛作品大码头苇编包在2024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上荣获铜奖,吕剧戏曲片《铁门关》获第3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最佳戏曲片提名,植物染色技艺、旗袍制作技艺等5个非遗项目在第八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精彩亮相,成为展会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城街道软件园社区,志愿者们在学习花馍制作工艺。记者 周广学 报道
短期内,东营非遗项目屡获殊荣,是非遗之花璀璨的绽放,更是非遗保护传承久久为功的集中体现。
近年来,我市非遗项目精彩呈现,生动展示了全市非遗保护的实践成果,传统非遗在现代人们的社会中不仅“活”起来,而且还将“火”起来,“潮”下去。
走下“摆设”,走进百姓,非遗“活”起来
家有喜事,就想到留年旗袍。在垦利区的街坊邻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平时做衣服一时想不起谁家来,但有婚礼肯定想到留年。”冬日暖阳,留年旗袍体验会馆内一派热闹景象,“挑来选去,显人气质的还是旗袍,这件旗袍我觉得已经很好看了,能不能再把衣领下边的布扣换成珠子。”李女士要在年前参加一场婚礼,她挑选的粉色系列旗袍将其衬托的肤质白皙、气质优雅。
距今已有几千年历史的植物扎染技艺,在垦利区永安镇二十八村的草木间植物染坊里,植物的根、茎、花、果、叶都成为染料的来源,经设计创造出的手工植染服饰、围脖、手包、装饰字画等,成为人们生活中赏心悦目的装扮品。
在东营,非遗从“老物件”“招牌”中走出来,走进社区、走进校园,让非遗“在身边”“近生活”,让百姓生活成为传承的强有力载体。作为手艺,“齐笔”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郭明昌成立培训基地,建设工艺馆、展示馆,招收学徒工,开设校园课堂,惠及学生逾八千人次。作为吕剧发源地,吕剧的传承发展由“单打独斗”向“统筹联动”转变,从推进学校试点到编写校本教材、打造教师队伍、建设文化环境,吕剧传承工作正在系统化推进。不只齐笔与吕剧,茶艺、剪纸、泥陶、木雕等几十个非遗项目都纳入学校课程,传承人带队伍、学生学习传承的氛围越来越浓厚。“非遗在社区”成为常态化,“黄河大集”、非遗巡游等活动让社区居民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享受欢乐美好的生活。传统手工技艺走进社区,还成为居民就业增收的途径,沟通千家万户的桥梁。
近日,我市公布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大码头打夯号子、黄河口芦苇画、黄河澄泥陶印、杨氏扎刻榫卯技艺等74个项目入选。截至目前,全市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达到226个,涵盖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游艺与杂技、传统医药等7个领域,非遗成为百姓日常的重要元素,群众的文化自信也在相伴相承中鲜活了起来。
走进文旅展会,走上品牌产业,非遗“火”起来
“在这里能看到家乡的产品,真是既亲切又自豪。”在第18届中国义乌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博览会上,李女士驻足在一款以芦苇编织为底,以绿色绸缎为身的手工女包前满是欣喜。它就是大码头苇编包。手包底部纹理清晰、外形挺括,上身花样温美、布料柔和。作为2024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暨2024中国旅游商品大赛的铜奖作品,进一步提高了东营非遗产品知名度。
展会经济是近年来东营非遗发展壮大的重要路径。留年旗袍代表东营企业三次亮相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广饶齐笔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不仅如此,传统大漆工艺、东营印石石雕技艺等众多非遗项目也将在重要展会上展露新意。
一个非遗项目就是一个富民产业。大码头镇年编织芦苇制品120多万件,产品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该镇成立非遗产业联盟,年销售额8000余万元,带动就业4000余人。“非遗工坊”“非遗合作社”成为非遗文化传承产业链的重要模式。垦利区裕农草编工艺品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品出口欧洲等多个地区,为3000余名中老年劳动力提供再就业机会。东营区企业化发展非遗项目涉及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与民族手工艺、餐饮类等共计35项,年收入2500余万元。
文旅发展带动非遗火热。利津县“老街长巷”非遗特色街区入选山东省非遗旅游体验基地,带动周边2000余名群众参与开发运营,沿街流转房屋农户年均增收3500元。以“沿着黄河遇见海”为品牌,我市先后举办6处非遗文创专题展览。今年以来,垦利区开展魅力非遗get新体验、“非遗+城市音乐汇”展演等主题活动,实现营业收入500余万元。东营区借助文旅活动开展非遗展示销售活动30余场次,带动文旅消费1700余万元……
走进时尚,走出特色,非遗“潮”起来
近日,“黄河口优品”展示暨非遗市集在黄河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活动现场,人头攒动,一片火热。“现在的物件做得既精美又新潮,勾起很多小时候的美好回忆,甚至比记忆中的还美。”李女士带着读小学四年级的孩子一起逛市集,希望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物品能在孩子心中留下一份文化沉淀。
“新潮”,代表了当下非遗传承的趋势。近年来,我市非遗日益走向“潮”流化。借鉴了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美感的挂件、定格自然之美的押花、惟妙惟肖的荷花盘扣、高雅睿智的佛头黑陶……美轮美奂,尽收眼底。
东营非遗“潮”得独一无二,地标元素是其风格与时尚的底色。留年旗袍,将芦花飞雪、红地毯、黄蓝色彩、东方白鹳等地域特色融入旗袍图案设计,加以云肩、流苏等款式创新,一件旗袍就更添了时尚韵味。乐安面塑用400多个人物、道具等组件将孙武练兵大型情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综合场景面塑类作品。“草木间纺织印染馆”在芦花丛中“寻美”,在夕阳余晖中“写生”,创作“黄河入海流”等系列原创手作产品……
东营非遗“潮”得别具用心,创新是源头活水。大码头苇编与省、市工艺美术协会建立合作关系,让非遗技艺因为创新性设计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乐安苇编与东营职业学院、山东石油化工学院建立合作,专业性的指导、新科技、新设备的运用,助力乐安苇编匠心别具,并逐步走向产业化……
东营非遗“潮”在融合,传承模式亮点频现。吕剧戏曲电影《铁门关》屡斩桂冠,为吕剧传承发展提供新途径。垦利区紧跟校园“流行风”,推出《吕剧韵律操》,入选全省非遗进校园典型实践案例。利津县实施“自己人写自己事”“自己人演自己戏”的吕剧创编模式,推出了《热土》《情满金河滩》《暖阳》等大型吕剧,题材新潮,紧贴当下群众生活实践……
非遗之风吹过入海口,吹起一路旖旎风光。近年来,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深入、健康、持续发展,非遗之花姹紫嫣红、竞相绽放的全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记者 许鸿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