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东营讯 今年9月,由我市组织实施的“山东省二氧化碳捕集封存与利用(CCUS)科技示范工程”获批立项。这是继国内首个百万吨级CCUS项目——“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项目”正式注气运行、山东省CCUS重点实验室获批成立、全国首个地方CCUS产业发展规划加快编制、全市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产业集群成功入选省首批未来产业集群以来,我市在CCUS产业领域取得的又一项成果,科技创新引领CCUS产业发展的成绩不断凸显。我市现已跻身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第62位,上升7个位次。
近年来,我市牢牢把握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这一主线,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围绕全市重点产业,坚持“一产业一平台”,在高端石化、橡胶轮胎、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经济等产业领域布局建设了8家高能级平台,初步实现主导产业全覆盖、新兴产业有布局,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动能。其中,稀土催化研究院突破了铈锆储氧材料等5项“卡脖子”技术,打破了国外企业的长期垄断;盐碱地国创中心累计培育新品种(系)55个,耐盐碱新品种推广面积1489万亩,新技术新模式推广面积488万亩,提升耕地质量面积260万亩。坚持“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全链条布局。今年,我市争取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6项,较去年翻了一番;争取省重大科技示范工程2项,占全省1/2;拟立项支持市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自然科学基金等市级项目146项。建立常态化重大科技成果捕捉机制,推荐申报省重大科技成果96项,威飞海洋“浅水水下注水树”、凤凰制药“芪蛭益肾胶囊”、华联石化“高端膜级聚砜”填补国内空白,入选“山东好成果”。
与此同时,我市加速产学研协同创新,增强新质生产力发展支撑。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支撑基础不断夯实。在全省率先开展人才引领“四链”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省顶尖人才“一事一议”项目实现全市“零”的突破,国家人才计划连续翻番、屡创新高,泰山系列人才工程继续保持高位增长。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供给路径不断完善。开展“三域两系”科技合作拓源行动,与天津天开高教科创园、中国工程院上海转化中心深度合作,联合举办各类交流活动23场;推进东营科技大市场建设,累计收集企业需求155项、高校成果230项,推进意向合作项目18项。
我市坚持把“抓科技、抓创新、抓产业”落脚在“抓企业”上。聚焦企业主体培育,完善“双创孵化载体——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梯次培育体系,2024年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量预计超1700家,高新技术企业超950家,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聚焦创新能力提升,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应建尽建,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R&D经费投入突破百亿,同比增长11%;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46.37%,居全省第一。聚焦创新资源导入,“免申即享”制度试行以来,累计为219家企业直付资金3274.88万元;粤海金半导体等3家企业获省级科技股权投资支持1800万元、东珩国纤获得天使投资4000万元,实现了科技股权投资工作的突破;累计为科技型企业发放科技成果转化贷款22.4亿元,76家科技型企业获得科技增信支持。
在CCUS领域,实施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CO2驱油提升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山东省二氧化碳捕集封存与利用(CCUS)科技示范工程”获批立项;在未来材料领域,高端环氧树脂、高性能氧化铝纤维等产品应用于军工和航空航天;在新型储能领域,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实现多点布局。我市立足传统优势产业发展趋势,研判布局未来产业发展,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加力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支撑推进新型工业化。
(记者 王苗苗 通讯员 张和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