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省挑大梁·绿色先行|大河奔腾展新颜

东营新闻·东营网-东营日报·2024-10-18 08:30

爱东营讯 大河奔涌,九曲连环。万里黄河,气象万千。

黄河,自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跌宕而下,每一滴水都以奔腾的姿态,一路冲关夺隘、千折万转、奔流而至旅程的最后一站——山东东营。

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东营视察,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为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把舵领航,赋予东营新的重大使命,为东营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东营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东营重要指示要求,牢记“国之大者”,聚力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加快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努力在全省全国大格局、黄河全流域中展现东营担当、作出东营贡献。

大河之上,群鸟归来,勾勒生生不息生态画卷

秋天的黄河三角洲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时节,红色的盐地碱蓬、绿色的柽柳与碧水蓝天交相辉映,飞鸟在其间轻捷展翅,平添意趣。

黄河口百鸟翔集。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时指出: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态地位十分重要,要抓紧谋划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科学论证、扎实推进。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坚决扛牢生态保护之责,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理念,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累计实施总投资13.6亿元的17个湿地修复项目,修复湿地1.88万公顷,形成独具特色的黄河口湿地修复模式,有力促进了黄河三角洲“河——陆——滩——海”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得益于高水平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综合治理,如今,鸟类由建区时的187种增加到目前的373种,其中有38种水鸟的种群数量超过全球总量的1%。今年5月,世界濒危动物黑脸琵鹭首次被观测到在此繁殖,自然孵育出2只幼鸟。前不久,中国的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黄河口候鸟栖息地位列其中,成为山东首个世界自然遗产地。

围绕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重大政治任务,我市加快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处于第二批国家公园报批设立优先顺序。

在深入推进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的同时,我市扎实推进防洪减灾能力建设,实施黄河下游“十四五”防洪工程和黄河引黄涵闸改建工程,黄河安澜保障水平明显提升。在全省率先制定落实“四水四定”责任分工并建立健全协调联动机制,并在全省率先开展长江水与黄河水省内水权交易,加强黄河水资源超载治理,顺利通过国家节水型城市省级复审。

系统推进环境综合治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快“无废城市”建设,“两个清零、一个提标”提前两年完成省定目标任务,空气优良率等指标进一步改善,近岸海域优良水体比例达到90%。

工业重镇,向质而行,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东营因油而生、因油而兴,在发展中逐渐成长为全国炼油能力最大的地级市、全国重要的橡胶轮胎生产基地、石油装备制造基地、高端纳米级电子陶瓷材料生产基地……

这不禁让人好奇,东营如何才能兴于油但不困于油,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走出一条特色鲜明、步履稳健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眼下,我市正抢抓重大机遇,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努力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迈上新台阶。

——突出石化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威联化学PX及PTA、利华益ABS树脂、亿科高端树脂新材料等一批高端项目,加快推进中国中化山东化工原料基地、东营港PX上下游配套2个龙头项目。

近日,在东营港附近海域,海上风电场的“大风车”星罗棋布,源源不断发出“绿电”。我市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充分发挥海岸线绵长、海域面积广阔等资源优势,打造海上风电基地,构建新型能源体系。记者 周广学 报道

——高标准规划建设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已签约落地中船海装、金雷重装等35个产业链项目,同步建成了亚洲最大、全球第二的“海上风电大型机电传动系统研发测试中心”及省内唯一的“大型风电叶片测试基地”,省内首个风电大型设备专用码头正式投用,基本构建起了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链条。

——加速发展“新三样”,大力推进华东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等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国内知名的锂电基础材料、储能、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智能网联等4个百亿级产业链。

——发力攻坚突破数字经济,海克斯康在我市建成国内第3家赋智中心,胜软“云帆”工业互联网平台跻身国家级“双跨”平台,黄河三角洲“数智碳谷”全方位开展数字化“碳”服务,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连续两年翻倍增长。

——加速布局未来产业,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围绕全市“2+4+4”创新发展布局,加快发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高性能复合材料、新型储能、氢能、深部矿产与地热资源共采5个基础好、优势型的未来产业,并培育发展创新药、空天信息等N个有布局、潜力型的未来产业。

——持续强化创新驱动,加快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和黄河三角洲区域创新中心建设,培育碳中和联合研究院等36家国家级创新平台,高新技术企业连续三年保持30%以上增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幅度居全省第1位,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市示范城市。在全省率先启动人才引领“四链”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人才金政40条”政策效应持续释放,2024年新签约引进13名院士到我市开展技术合作,国家级、省级人才工程年度入选数量实现翻番,东营连续6年实现青年人才净流入。

2023年,全市规上工业总营收达到1.01万亿元,跃居全省第3位;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7%、居全省第1位。今年上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7%,居全省第3位。我市连续两年获评“全省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

能源之都,绿能涌动,答好保障能源安全必答题

步入胜利油田莱113区块,两个五六米高的白色储罐横置于地上,罐内的二氧化碳通过管道被源源不断注入地下,一旁的抽油机昼夜不歇地作业。

“这里是让老油田‘喷涌’新活力的密码所在。”胜利油田注汽技术服务中心二氧化碳项目部经理屈龙涛介绍说,“采用CCUS技术,可开采藏在地下数千米肉眼难以辨别的岩缝中的原油,实现石油增产和碳减排双赢,是化石能源低碳高效开发的新兴技术。”目前,胜利油田13个区块应用CCUS技术,累计注入封存二氧化碳150余万吨,平均单井产量提升36.8%。

近年来,东营向老油田要增量,采用非均相复合驱油技术,一举突破“60%”这个行业内曾经默认的石油采收率极限。近十年来,胜利油田老区采用各种新技术,采收率以年均0.35个百分点实现正增长,平均采收率达到28.5%。

向老油田要增量,也要向新油藏寻突破。海上,CB208B-P2井日产油稳定在101.2吨,创下胜利海上稠油单井日产新纪录;陆上,丰页1-10HF井钻井施工从180天压缩到19天,创造国内陆相页岩油水平井钻井施工最快纪录……2023年,胜利油田原油产量连续6年稳产2340万吨之后迎来“箭头向上”,生产原油2345.12万吨。

在全力服务保障油田增储稳产的同时,我市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利用,高标准制定《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氢能产业发展规划》,一体推进风光储氢等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

资料图

前不久,山东省最大的单一区域地热供暖项目——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地热清洁供暖项目正式开工。项目采用“取热不耗水+无压回灌”技术,攻克砂岩回灌的行业难题,实现了“边取边还”的循环利用。可实现全区1480万平方米地热能供暖全覆盖,预计每年还可减少标煤消耗2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5万吨。

地热清洁供暖是东营立足自然优势,探索清洁能源高效利用新路径。近年来,我市发挥境内太阳能、风能资源充足优势,推进一批重大新能源项目落户,掀起能源革命绿色发展浪潮。

目前,渤中海上风电A、B1、B2场址项目全部并网,HG14海上光伏项目开工建设,全国单体容量最大的电化学独立储能电站——东营津辉集中式储能项目一期500兆瓦/1000兆瓦时并网投运,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692万千瓦、增长18.36%,新型储能规模达到115万千瓦、增长283%,已达到增量能源消费全部依靠可再生能源提供的能力。

盐碱荒滩,作物繁盛,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

金秋十月,正是收获的季节,省黄三角农高区的大豆迎来丰收。

资料图

“禾壮荚实、豆粒饱满,在水浇条件差的情况下,大豆长势良好,今年又是收获满满的一年!”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田志喜团队”农高区负责人马燕明在“科豆35”实验田里掰下几个大豆豆荚,笑着说道。据介绍,该团队种植325亩共4万份大豆品系,收获时间从9月15日持续到11月15日。去年,“科豆35”亩产达到270公斤以上,今年产量相对稳定,其耐盐碱、稳产、高产、不炸荚、抗逆性强的特点非常明显。

“科豆35”是我市聚力解决“农业芯片”问题的缩影。近年来,我市瞄准盐碱地种业,聚力攻坚突破,建成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4处,全市种质资源保存数量达到了4.3万余份。2018年以来,育成主要农作物新品种16个。搭建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数字育种加速器,已筛选培育大豆、藜麦等耐盐碱作物新品种(系)55个,20个新品系进入国家、省区域试验,试种的“农大761”耐盐碱小麦亩产突破1140斤,“济麦60”新品种在3.3‰盐碱地上亩产达到1023斤。

科技创新引领支撑盐碱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实体化运行,成为全国第25家、农业领域第5家国家级创新中心,搭建起面向全国的“1+3+16+N”协同创新体系。汇聚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等58所高校院所、108支专家人才团队,新设立3个院士工作站,共建各类科研平台54个,先后承担实施国家和省重大科研项目59项,取得各类科技成果226项,突破转化关键核心技术23项。

综合利用,让越来越多的盐碱地变成米粮川。我市编制了《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方案》,确定实施40个片区、75个项目的盐碱地综合利用。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大豆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着力培育盐碱地特色农业。特别是打造盐碱地特色大豆产业集群,制定发布全国首个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地方标准,相关做法得到农业农村部的肯定并予以推广。

2023年,全市粮食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增长”,预计到2025年,东营市将完成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6.39万亩,盐碱耕地提质改造后预计亩均粮食增产300斤。

城乡各处,百姓安乐,奏响幸福美满民生乐章

走进垦利区杨庙社区的共富工坊,“哒哒哒”缝纫机的声音不绝于耳,放眼望去,各类加工器械和原材料堆得满满当当。裁剪、缝制、装车……杨庙社区居民手上动作娴熟,有条不紊地拉布铺料、缝纫制作。

“目前,我正跟着熟练工人学习缝制吨包,每个月能挣两三千元。”社区居民张爱兰一边忙着手里的活计一边说,脸上展现出自信的笑容,“在这里工作,既能照顾孩子,又能在家门口挣到钱,生活肯定会越过越好。”和张爱兰一样,杨庙社区的许多群众都在“共富工坊”实现了就近就业,解决了持续增收的难题。

资料图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今年以来,我市构筑“一站三所”服务阵地,完善社区促进就业工作体系,持续打造2家“安营乐业”社区。初步建成“安营乐业”示范社区20家、社区就业服务站点335个。常态化开展“社区直招”“社区培训”等系列就业创业服务,已组织线下招聘121场次、创业服务116 场次,累计培训2576人次,帮助1866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同时,在全省率先完成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任务,今年上半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同比增长5.7%、7.5%。

民之所愿,政之所向。为让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我市持续提升服务群众能力,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情感上贴近群众,在工作上造福群众,在行动上深入群众,更加自觉地践行宗旨为民造福。

教育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我市深入实施强镇筑基、强校扩优行动,新增省级强镇筑基试点镇2个,全市省市县三级强镇筑基试点镇覆盖率达到100%。统筹推进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达标行动等,新增省级学科基地1个、省级特色高中4个,目前,全市7所高中创建为省级特色高中,占比居全省首位。10所公办高中全部创建为市级办学质量达标学校,并全部通过省级复评。

同教育一样,养老也是老百姓最关切、最在意的事,目前,我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全市建有各类养老机构63个、床位7683张,护理型床位占比达77.8%,每个县区都建有以照护失能特困老年人为主、医养结合的县级养老服务中心,40个乡镇(街道)全部建有城乡区域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248个城镇社区建有养老服务设施290处,在营城乡老年食堂184处。

大河奔腾,万里风鹏正举;惊涛拍岸,激荡满怀豪情。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东营以非凡的气魄和坚定的决心,坚决扛牢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政治责任,奋力谱写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的璀璨篇章!

(记者 任强)

责任编辑:李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