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东营讯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为种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金秋十月,正是丰收的季节。在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作物田间标准化耐盐鉴定平台,王菊英正在进行大豆耐盐鉴定筛选,作为农高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服务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对种子选育可谓是轻车熟路了。“这个是中盐豆Ⅰ号,株高大约80厘米,我手里的这株差不多有90个左右的豆荚,100多粒豆子。”王菊英熟练地把一株株不同品系的大豆植株放在一个带刻度的背景板上,认真比对、拍照、记录……
在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的核心区150亩的土地上,共种植了228个大豆品系。其中,主要是承担实施山东省的大豆生产试验、区域试验。通过区域试验,筛选出在农高区高产、高品的品系,然后由农高区的种植大户进行种植试验。
不仅是大豆,玉米、小麦、花生、苜蓿等主要作物的耐盐筛选、鉴定及长期定位观测试验在这儿都能得以实现。
农高区是滨海盐碱地的典型代表,盐碱土壤分布广泛、类型丰富,是探索盐碱地治理新技术新模式新路径的天然本底试验场。农高区盐碱地面积41.35万亩,占全区总面积的78.77%。
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农高区视察时强调,要转变育种观念,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
近年来,农高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视察重要指示要求,坚决扛牢国家战略使命任务,聚力答好“盐碱地农业之题”。牢牢攥紧种子“芯片”,探索构建了“种质资源保存评价—实验室分子设计育种—人工模拟环境育种加速—田间耐盐梯度鉴定—良种试验示范”一体化的育种创新体系,大大缩短了育种周期。获批第一批省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山东黄河三角洲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库(东营)”,搜集保存粮食、油料、牧草、绿肥、盐生植物等种质资源3.5万余份,为保障耐盐碱作物物种安全和品种选育奠定了坚实种源基础。成功获批第一个国家耐盐碱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累计承接实施国家、省耐盐碱作物区域试验和新品种对比试验10类,种植各类耐盐碱作物品种(系)943个。截至目前,黄三角农高区共计审定、登记耐盐碱作物新品种11个,有20个耐盐碱作物新品系已进入国家、省区域试验。
砥砺奋进迎来累累硕果。近几年,农高区筛选的耐盐碱主粮作物小麦品种“济麦60”,去年在东营中度盐碱地一水未浇情况下,亩产达到982斤;培育的耐盐碱功能粮食作物盐地藜麦新品系“DY017”,耐盐4-5‰,用含盐量3-4‰的微咸水灌溉,亩产达到500斤,经济效益可观;培育的耐盐碱油料作物花生品种“宇花18号”油酸含量高达82.4%,入选全国粮油作物主导品种。
“农民种田,为的是收成;我们种田,为的是试验;试验目的,是为了培育筛选出更好的农作物品种。”青岛农业大学盐碱地高效农业技术产业研究院教授柳新伟正在与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农艺师张磊进行耐盐碱甘薯品种比较及新品系筛选,他说,“我们国家具有农业利用前景的盐碱地数量众多、资源丰富,必须唤醒这片沉睡的土地。”
为“把专家的试验田变成农民的高产田”,农高区积极推广科研成果,通过土地流转、技术转让、企业融资等多种方式,联合山东种业集团等知名强企,实施了万亩良种繁育基地、现代农牧循环产业园等一批现代农业产业项目,推广种植大豆、甜高粱、马铃薯等一批耐盐碱作物新品种(系)。同时,依托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科技成果转化,着力孵化培育特色种业、大健康及功能性食品、智能装备制造、生物技术与制造、农业科技服务业、生态草牧业等盐碱地特色产业。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9家,开发“初汇”农产品、“蓬生源”健康功能食品、“农高优”生物菌剂、“绿吉优”昆虫信息素等10余个盐碱地农产品品牌。鼎创生物公司开发盐碱地改良及土壤修复菌剂、大豆等作物专用特效菌剂等10余种功能性微生物菌剂产品,推广应用超10万亩。
“我们将扎根盐碱地,坚持‘以种适地’和‘以地适种’相结合,聚力攻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依托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创新中心‘1+3+16+N’协同创新体系,积极开展科研成果示范推广,让盐碱地综合利用的‘东营模式’‘东营经验’惠及全国,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努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农高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服务中心副主任刘志鑫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记者 王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