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湿地之名——第三届国际湿地城市市长圆桌会议在中外专家学者及全市干部群众中引发热烈反响

东营新闻·东营网-东营日报·2024-10-17 08:02

爱东营讯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于中平/摄

10月15日,200多名专家学者齐聚“河海交汇、新生湿地”——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东营,参加第三届国际湿地城市市长圆桌会议,以湿地之名共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商人类可持续发展大计。大会在中外专家学者及全市干部群众中引发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要凝聚珍爱湿地全球共识、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进程、增进湿地惠民全球福祉,书写“湿”意盎然的生态答卷。

截至目前,中国湿地面积达5635万公顷,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我国共指定国际重要湿地82处,认定国家重要湿地58处,认证国际湿地城市13个,建立国家湿地公园903处。中国湿地保护协会副会长、秘书长鲍达明表示,我国几千年的灿烂文明都跟湿地保护密切相关,出土的很多文物都带有鲜明的湿地色彩,很多神话传说、诗词歌赋也都展示了湿地的自然之美、湿地的狂野力量。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把重要湿地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已初步建立起以国家公园、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为主体的湿地保护体系。国际湿地城市的管理实践表明,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是把湿地保护好的重要前提!

“湿地对于人类生存、对于气候适应性来说非常重要,如果保护得当,能够让我们免受极端气候的影响,湿地的储水作用能够让我们免受水短缺的影响。湿地城市已经通过一系列实践证明,充分保护和利用湿地能让整个城市获益。”《湿地公约》东亚中心执行主任徐昇吾表示,此次会议讨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湿地城市应当采取的具体措施,将会进一步改善湿地的整体生态,为人类更美好的未来贡献更多的力量。

此次会议将向全世界传播“东营声音”“中国声音”,是东营市绿色发展在国际平台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生动体现,标志着东营市在生态环保领域的影响力和对外开放水平更上新台阶。东营是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也是中国首个国际湿地城市市长圆桌会议承办城市,东营市委、市政府把湿地保护摆上重要位置,在全国率先建立森林湿地长组织体系,创新探索出陆海统筹、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黄河口湿地修复模式,取得“一次修复、自然演替、长期稳定”的良好效果,湿地已经成为东营最重要的生态底色。

《湿地公约》秘书处副秘书长杰伊·奥尔德斯说:“以东营为代表的湿地城市,走在了湿地保护的前沿。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湿地保护措施,能够确保淡水供应,提升城市宜居性。”《湿地公约》独立咨询委员会委员丹尼斯·兰登伯格也非常惊叹于东营的湿地保护成效。他表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湿地保护的重要性,会议提出要“凝聚珍爱湿地全球共识”“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进程”“增进湿地惠民全球福祉”,令全球湿地保护者感到振奋。

国家林草局自然保护区研究中心秘书长、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张明祥多次来到东营,参与了多项湿地保护的工作。“黄河三角洲具有大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的典型特征,也是海陆的过渡地带,是全球变化的‘自然记录器’和社会经济的热点地区。它是中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系统,是研究河口新生湿地系统演化、发展的重要基地。它将构建首个陆海统筹的国家公园,面积达到3523平方公里。针对黄河三角洲的现实问题,我们提出了河陆滩海一体化修复模式,形成了包含滩涂湿地、盐沼湿地和淡水湿地等方面的生态系统修复技术体系。”

与会专家学者纷纷表示,湿地是地球之肾、淡水之源,湿地保护事业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事关子孙后代的生存福祉。接下来,他们将进一步探索全面保护与合理利用共推进、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湿地发展模式,更好维护湿地生态功能及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构建更加紧密的全球湿地保护和国际生态合作新格局、谱写全球湿地保护新篇章贡献力量。

 (记者 张振)

责任编辑:李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