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东营讯 “年年种树不见树,电线杆子比树多”,建市初期,东营由于特殊的成陆机制和环境条件,土壤中次生盐渍化严重,栽活一棵树比养大一个娃还难,绿色成了人们最热切的希望。
立下愚公志,誓让盐碱滩变绿洲。如今的东营,蓝天一碧如洗、白云悠悠,鸟儿翩翩起舞、盘旋飞翔,城市举目见绿、百步见景……越来越多市民停下脚步,举起手机拍照留念,市民的微信朋友圈时不时会被东营美景刷屏。
这令人心醉的生态画卷,直观展示了我市生态环境全面改善的显著成效。近年来,我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力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积极谋划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深入推进国土绿化事业发展,改善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在盐碱地上书写出了属于东营的“绿色奇迹”。
在今年的植树节,我市广大市直机关干部职工来到了位于垦利区垦利街道沿黄生态廊道防浪林,分工协作,挥锹铲土,栽下一棵棵树苗,以实际行动为黄河三角洲添新绿。
为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2021年,我市启动实施了沿黄生态长廊建设,重点对沿黄大堤、南展大堤两侧宜林地和绿化断档实施造林绿化,对部分低效林片区进行补植提升,对沿黄湿地资源进行保护修复。截至2023年底,我市沿黄生态长廊建设完成新造林和退化林修复达3.6万亩,保护修复湿地0.8万亩,完成投资7亿元。通过工程实施,沿黄森林、湿地资源质量明显提升,生态面貌发生较大改善,林茂粮丰、黄河安澜的沿黄百公里绿色长卷初步显现。
家乡环境更绿了,生态更美了,鸟儿也选择在这“安家落户”。今年5月,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口管理站副站长张树岩观测到,辖区内首次发现世界濒危动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繁殖。无独有偶,一个月后,大汶流管理站又发现疣鼻天鹅繁殖成功。这意味着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不断增强。
“1988年我刚入站时,这里还是荒草丛生、漫天黄沙,除了蚊子就是蚂蚱,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口管理站高级工程师张希涛说。1990年,旨在保护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的保护区成立。之后,我市大力加强黄河口生态保护治理,实施湿地修复、恢复黄河与海洋水文连通、治理互花米草等工程措施,近年来,保护区清理互花米草13.1万亩,退耕还湿、退养还滩7.25万亩,恢复盐地碱蓬、海草床等本土植物5.2万亩,修复湿地188平方公里。现在区内自然植被覆盖率达55.1%,成为我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
为给鸟类营造得天独厚的栖息地,不断提高生物多样性水平,保护区修建了鸟类栖息繁殖岛65个、鱼类栖息地10处、植物生态岛29个,让黄河口成了温馨舒适的家。
同时,保护区建设起“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在关键区域建设气象、水文、土壤等在线监测站点50余处,实现24小时不间断实时监测,利用5G、智慧感知、边缘AI等技术全天候守护鸟儿们的幸福生活。如今,保护区内珍稀濒危鸟类逐年增多,鸟类由建区时的187种增加到目前的373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2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65种;植物种类由1995年的393种增加到现在的685种。
当前,黄河口候鸟栖息地成为世界自然遗产。作为拥有“国际湿地城市”“世界自然遗产”“国际重要湿地”“黄河口国家公园”等诸多“生态名片”的东营,通过守护好万千绿意,让城市与自然和谐相融。聚焦创新实施山东省公园城市建设试点,积极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在中心城区府前大街、胜利大街、黄河路等30余处重要路口节点因地制宜开展景观提升;积极打造“民生园林”,新建改造7处公园游园,新增明潭公园、植物园等7处开放共享绿地,在31处公园游园增添户外健身器材,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各具形态的生态氧吧……推窗可见绿、百米可游园,每一处皆是绿意风景,俨然已是东营人的“生活标配”。
(记者 关晨歆 摄影 周广学 胡友文 张晓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