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代同行 与人民同心——东营市人大及其常委会40年履职回眸

东营新闻·东营网-东营日报·2024-09-20 08:58

爱东营讯 今年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也是东营市人民代表大会成立40周年。70年波澜壮阔、风雨兼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为党领导人民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自1984年4月东营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以来,东营地方人大工作在探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创新,为推动地方民主法治建设、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即日起,东营日报开设“壮阔70载•奋进40年”专栏,回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历程,讲述全市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职的生动实践,展示全市各级人大代表风采,进一步增强做好新时代地方人大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1984年4月26日,黄河三角洲的胜利会场内,东营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胜利开幕!532名市人大代表带着人民的期待和重托,庄严选举产生了东营市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东营市第一届人大常委会。

从此,东营人大工作翻开历史性一页。

40年风雨兼程,砥砺前行;40年履职尽责,春华秋实。

40年来,在东营市委的领导下,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牢牢把握人大工作正确政治方向,牢牢把握时代发展要求和人民期望,不断丰富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东营实践,积极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努力为东营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汇聚磅礴力量,提供民意支撑,以实际行动书写人大工作历史篇章。

牢记国之大者,始终向中心聚焦为大局聚力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障。40年来,历届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市委坚强领导下,自觉把党的领导贯穿到人大履职的全过程各方面,紧扣市委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与改革同频率、与时代同发展,全力助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

1983年10月15日,东营市正式挂牌,一座新兴的石油之城在黄河三角洲崛地而起。建市之初,百业待兴。市人大常委会紧紧抓住建市之初的关键,专题听取审议了市政府关于行政区划的报告,先后就加强农业工作和经济建设、依法治市、城市规划、环境绿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招商引资等涉及全市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大事作出决议,自此,城市发展框架正式拉开,东营市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正轨、驶入快车道。

进入新常态,东营这座因油而建、因油而兴的工业城市,主动适应时代要求和形势变化,提出了“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高质量发展方案。市委有号召,人大有行动。市七届人大常委会先后作出了《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议》《关于促进全市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决议》,助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增长从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市八届人大常委会先后听取审议双招双引、旅游富民、商业企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等专项报告,对工业经济运行、金融动能转换、质量强市和品牌战略实施等工作开展视察调研,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聚智助力。如今的东营,逐步“脱油”,产业结构实现从“一油独大”到多产业集群竞相发展,为全国资源型城市、重工业城市跨越发展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东营样本。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40年来,历届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始终能在助力大局的关键之处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特别是市九届人大常委会履职以来,更加积极深度参与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两大战略”“三个升级版”等重大国家战略和省委、市委安排部署当中,切实打好履职组合拳,推动党委决策部署落实落地。

立良法、促善治,以高质量立法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法者,治之端也。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离不开法治的引领和保障。

2015年8月,东营人民期盼已久的愿望终成现实——东营市成为全省首批获得地方立法权的设区市之一,从此地方立法迈出了“良法”引领“善治”的新步伐,法治东营建设开启新征程。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市人大常委会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立法的优先任务,先后出台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湿地保护条例、大气污染防治条例、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修复条例等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地方性法规8部,率先在黄河流域各市构建起较为完备的地方性生态法规体系,为全市生态保护构筑起了立体法治屏障。在2021年4月栗战书委员长主持召开的黄河保护立法座谈会上,省人大常委会对我市生态立法方面的经验做法进行了重点介绍。

依法治理生态环境的全面推进换来了东营的天蓝、水清、地净。作为生态环境的移动“晴雨表”,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现如今,自然保护区鸟类已经增加到373种,其中有38种水鸟的种群数量超过全球总量的1%。近日,山东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山东首个世界自然遗产地。

城市的善治,归根到底是让生活更美好,落脚点就在城市的管理和服务上。近年来,围绕城市建设管理所需和民生改善所盼,先后出台了养犬管理条例、城乡规划条例、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城市供水条例、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条例、爱国卫生条例等。一个个围绕民生领域、贴近社会实践的立法成果,精准破解城市管理和基层治理难题,有效保障着社会治理的可持续性,为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提供了法治保障,居民生活幸福感不断提升。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自获得立法权以来,常委会不断完善立法工作体制机制,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让制定的每一部法规都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9年来,先后制定地方性法规16部,为东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治引领和保障。同时,积极探索执法检查的闭环管理机制,先后对所立法规实施情况进行专项评议、督查调研,推动解决法规实施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持续提升立法质量和法规实施效果,积极推进立法成果有效转化为治理效能。

加大备案审查工作力度,修订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办法,建立备案审查信息平台,首次听取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情况报告,推动实现“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

大局所需,民生所系,坚持依法实施监督增强监督实效

人大监督是宪法和地方组织法赋予人大的重要职权之一,也是重要职责。历届市人大常委会坚持突出监督重点,完善监督方式,着力提高监督工作实效。

1984年7月30日至8月1日,市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市政府上半年国民经济计划执行情况和法检两院上半年工作情况的汇报,并相继开展视察、调查、执法检查等,从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两个方面拉开了市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的序幕。

40年来,常委会每年选择若干关系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受到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市监委、市法院和市检察院的专项工作汇报或报告,并综合运用调研、视察、专题询问和执法检查等监督方式积极履职,扎实助推各项中心工作落地生根。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及时听取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双招双引、旅游富民、科技创新等工作情况专项报告,组织专题视察调研,提出意见建议,有力推动了黄河三角洲的高点开发建设和东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围绕群众期盼和民生改善,先后听取就业和再就业、食品药品安全、文化教育、卫生防疫等工作专项报告,对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城乡低保、脱贫攻坚等工作跟踪问效,对年度“民生实事”落实情况开展专题视察,推动一项项利民举措转化为一件件可观可感的民生成果。围绕生态保护和安全生产,对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一法一条例”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对全市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中央和省环保督察整改、生态环境保护和“四减四增”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土壤污染防治等情况进行视察调研,邀请环保专家全程参与“把脉支招”,监督成效不断深化。连续多年开展安全生产常态化监督督查,抽查企业、单位等400余处,提出整改建议300余条,推动了安全生产持续稳定……

监督有为,促进有方。历届市人大常委会不断创新和改进监督工作方式方法,不断增强人大监督的刚性和实效,彰显履行监督职能的新作为。

从1984年首次专题听取市政府关于行政区划报告,到1986年首次组织代表对《宪法》和法律贯彻实施情况进行视察;从1994年首次对任命的33名政府组成人员执行职务情况进行了解,到1995年对政府部门工作进行面对面评议;从1996年首次开展“油城环保世纪行”活动,到2008年首次对六项事关全局、事关长远、事关民生的重点工作进行打分式评议、2015年剑指中心城内河水系污染治理情况首次开展专题询问;从2016年首次开展部门预算审查,到2018年全面启用市县人大预算联网监督系统、2019年首次听取市监委关于开展侵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情况、首次听取市政府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2023年在全省率先创新开展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构建全国首个市域评价指标体系……

40年来,人大监督始终坚持一以贯之、长效常态。围绕全市改革发展重点,围绕群众关心关注的民生热点,人大一手强监督刚性、一手强监督韧性,坚持将监督的触角延伸到相关领域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最终形成监督闭环,以实际问题的有效解决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坚持发挥代表主体作用,支持和保障代表更好依法履职

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的主体。40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把尊重代表主体地位、提高代表素质能力、保证代表依法履职、充分发挥代表作用作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内容,作为开展人大工作的基础和关键环节,不断拓宽领域、丰富内涵、创新方式、完善机制,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代表工作取得长足进展。

持续深化“两个联系”,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加强常委会同代表的联系、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人大工作活力之源、代表履职尽责之基。1984年,市人大常委会设立之初,就通过了联系人大代表试行办法,后经历届探索,常委会不断完善和创新“两个联系”制度机制、方式方法,支持和保障代表当好党和国家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历年来,坚持邀请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组织代表参加专题调研、执法检查和评议等重点工作,召开代表座谈会,开通代表履职信息平台,扩大代表对常委会工作的参与,接受代表对常委会工作的监督,把人大工作奠定在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之上。与此同时,建好用好民意平台,支持代表进“站”入“家”,截至目前,全市共建设代表工作站180余处,实现了乡镇街道人大站点全覆盖,设立“选民接待日”,推广“代表码上见”,畅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代表动起来,履职更精彩。1985年3月1日至3日,常委会首次组织驻本市的全国人大代表对全市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情况进行集中视察。40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坚持组织开展好闭会期间代表活动,为代表依法履职搭建广阔平台。每年选择重要议题组织代表开展集中视察、专题调研,积极建言献策,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每季度开展代表小组活动,“一小组一主题”,汇集提交有价值的意见建议;积极推荐代表广泛参与社会监督活动,不断激发代表履职活力。

人大工作,基础在代表,活力看代表。一方面要加强代表工作能力建设,另一方面要为代表依法履职、发挥作用提供支持和保障。1990年,市二届人大常委会即提出了集中培训各级人大代表的意见,此后加强代表培训成为“规定动作”和“固定项目”,每年多批次组织人大代表开展履职培训、专题培训,通过“订单式”“定向式”培训学习,不断提高代表履职能力。建立代表履职服务平台,常态化开展远程学习,实现全市人大代表学习培训全覆盖。制定代表经费管理使用办法,代表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专款专用保障代表履职。

抓实议案建议办理落实,将其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福祉。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提出、登记、梳理、督办、反馈建议办理工作机制,确保了代表提出的议案、建议事事有回声、件件有落实。特别是近年来,不断完善健全主任领衔督办、专委会对口督办、委员分工督办、代表参与督办、机关跟踪督办、人民代表大会全面督办的“六连锁”闭环督办机制,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代表建议督办工作格局。强化全过程跟踪督办,邀请代表参与现场督办,每年评选优秀建议和先进承办单位并进行通报表扬,极大激发和调动了代表履职积极性。近年来,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代表建议面复率、代表满意率逐年提升,推动解决了一大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

40年不忘一切为民初心,40年牢记服务发展使命。

40年来,依法作出依法治市、推进科学技术进步、加强中心城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确定市树市花市鸟等决议决定373个,把党的政策主张和市委决策部署转化为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

40年来,先后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2440人次,坚定维护党管干部的原则,全面落实任前考试、会中供职、宪法宣誓、任后评议等制度,不断增强被任命人员的法治意识、公仆意识和责任意识。 

40年来,高度重视自身建设,健全工作机构,持续完善组织制度、工作制度、议事规则等,常态化开展培训学习,多举措深化作风建设,不断提升履职能力水平,努力成为自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机关、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权力机关、全面担负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

40年来,始终坚持加强与县乡人大的联系,上下联动、工作协同,整体推动全市人大工作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征程上,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将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砥砺前行,奋力谱写新时代东营人大工作崭新篇章,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开创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贡献人大智慧和人大力量! 

(赵玲玉 刘聪祥)

责任编辑:周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