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上的乡村振兴

东营新闻·东营网·2024-09-05 19:06

爱东营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丰收时节,天高云淡,遍地金黄。东营的盐碱地上,正在孕育着收获的希望,以最好的收成回馈劳作的农民。

膏满黄肥的黄河口大闸蟹横行全国各地百姓的餐桌,颗粒饱满的黄河口大米喷香在食客的味蕾上,肉质鲜美的黄河口滩羊让远来游人赞不绝口……一个个黄河口农品火爆“出圈”的背后,是盐碱地综合利用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成果,更是东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真实写照。

盐碱地大有可为。黄河三角洲地区是滨海盐碱地的典型区域之一,现有盐碱地近700万亩。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这里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因地制宜,立足盐碱地,依靠盐碱地,让盐碱地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特色。

实现盐碱地上的乡村振兴,需要深挖本土资源优势。自然资源是乡村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泛着斑白盐渍的盐碱地,曾是荒凉贫瘠、不毛之地的代名词,是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但是现在,尤其在盐碱地较多地区,大家都在全面转变观念,尤其清醒地认识到了盐碱地是潜力巨大的后备资源,更是“我有别人没有的”本土资源优势。向盐碱地要粮食,向盐碱地要产量,从实际出发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强化技术改良中重度盐碱地,蝶变为高标准农田产量大增;强化耐盐碱种质资源培育,“济麦60”连年创盐碱地高产典型;强化极重度盐碱地发展光伏产业……黄河三角洲地区“独辟蹊径”,坚持“多条腿走路”,将盐碱地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动力,深谙“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发展盐碱地特色产业,带领村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美好蓝图。

实现盐碱地上的乡村振兴,需要加力提升品牌影响力。一地一特色,一物一品牌。打响盐碱地农产品品牌影响力,需要做好盐碱地“土特产”大文章,让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黄河三角洲地区依托黄河口特色盐碱地资源,打造“黄河口农品”品牌,挖掘农产品内在价值,尤其凸显盐碱地食品矿物质含量高,抗氧化、抗菌作用显著等营养价值优势,强化线上线下宣传推介,拓宽产销渠道;发挥高校赋能地方发展的综合优势,产学研联合助力品牌建设;打磨“文旅+农业”双链,形成黄河口养生农品闭环模式……成功培育了一批名声响亮、消费者认可的优质碱地农产品,建立了以黄河口农品整体品牌为引领的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的母子品牌矩阵,黄河口大闸蟹、黄河口滩羊、黄河口大米等系列盐碱地特色的黄河口农品成了当地的“金字招牌”。

实现盐碱地上的乡村振兴,需要大力扶持借势龙头企业。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在盐碱地上实现乡村振兴,推动盐碱地农业产业发展,提升盐碱地农产品附加值,最终目的还是带动农民鼓腰包,而在此进程中,十分需要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借势农业龙头企业,不仅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再就业,还能让农户发展找到“靠山”。在黄河口大闸蟹的核心养殖区永安镇,当地把群众共富作为乡村振兴的主攻点,建机制、创模式、蹚路子,让群众共享产业发展成果。通过创建党委牵头领富、协会抱团共富、深化改革助富的利益联结机制,成立大闸蟹产业链党委、大闸蟹产业协会,吸引惠泽、绿城等9家龙头企业和胜利村、二十八村等村庄参与,建立“订单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股份合作+订单农业”“品牌共享增值”等联农带农机制,变“单兵作战”为“联动共赢”,辐射带动3000余户群众增收致富,13个村集体收入达到50万元以上,片区内土地流转率达75%以上,大闸蟹真正成为了“富民蟹”。

从“白茫茫”到“绿油油”再到“金灿灿”,盐碱地上的变化来之不易,相信只要深挖好、发展好、利用好盐碱地资源,盐碱地一定能化身“聚宝盆”,绘出最壮丽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记者 成凯旋)

责任编辑:周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