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丨昔日盐碱地 今朝丰收田

东营新闻·东营网-东营日报·2024-09-02 08:19

爱东营讯 秋初,垦利区垦利街道十八户村的黄河三角洲耐盐碱水稻科技基地里,2500余亩的稻田犹如绿色海洋,已经抽出嫩穗的稻子随风摇曳,展现着丰收景象。

曾几何时,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盐碱坷垃如同白霜卷地,放眼望去,白茫茫一片,寸草难生。而今,映入眼帘的却是满目青翠,麦浪滚滚……正如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服务中心副主任刘志鑫所言——地还是那块地,田已不是那片田。

盎然生机背后,是全市牢记嘱托、勇担使命,聚力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生动的改革实践。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的重要指示要求,扛牢为全国盐碱地综合利用探索路子的使命担当,加快构建“以国创中心为龙头,以科学改良为基础,以种业创新为支撑,以产业发展为目标”的盐碱地综合利用东营模式,聚力打造国家盐碱地种业创新高地和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样板。

盐碱地治理是关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课题,我市高点定位、高位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市委常委会定期听取盐碱地综合利用情况汇报,并成立推动黄三角农高区高质量发展工作委员会和成立盐碱地综合利用专项工作组,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市财政3年拿出2亿元资金支持……桩桩件件彰显我市全力支持黄三角农高区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创新发展的魄力。

“育种团队由38支增加到51支,高光谱检测系统、核酸提取纯化仪等高端设备加速配置,人才和技术都有了大的提升。”黄三角农高区工作人员王菊英欣喜地描述着这些年黄三角农高区的变化。我市聚焦盐碱地科技引领,搭建“全国一盘棋”的协同创新体系,聚力打造全国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与战略研究高地、创新创业人才引培基地、机制创新试验场、盐碱地综合利用产业新技术策源地和国际合作交流中心,示范引领我国盐碱地综合利用。英才汇聚,浪潮奔涌,我市突出抓好盐碱地国创中心建设,在全国率先开展盐碱地农业有组织的科技“会战”。目前,黄三角农高区已汇聚中科院、中国农科院等48家高校院所、108个专家人才团队,共建各类科研平台50余个。累计承担实施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科技项目84项,取得各类科技成果226项,突破转化关键核心技术23项。

“科豆35”大豆大面积示范种植亩产稳定在270公斤以上;耐盐水稻“鲁盐稻69”亩产达498.17公斤;“济麦60”在3.65‰盐碱地平均亩产497.1公斤,创中度盐碱地小麦单产新高……一系列标志性创新成果展示出科技赋能下盐碱地惊人的生产力。聚焦盐碱地种业攻关,搭建“育繁推一体”的现代种业创新体系正是我市盐碱地综合利用的“良方”。我市坚持“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特色种业研发,建成耐盐碱作物精准育种加速器、盐碱地育种标准化鉴定平台,筛选培育大豆、藜麦等耐盐碱作物新品种(系)55个,18个新品系进入国家、省区域试验;各类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在全国累计推广804万亩。

秋高气爽,垦利区郝家镇薛家村的葡萄种植户盖玉和的葡萄园里,一串串葡萄垂在枝头,散发出馥郁果香。据了解,薛家村90%以上耕地都是盐碱地,上世纪80年代薛家村引进葡萄种植,但产量、品质一般,经过治理,薛家村葡萄种植面积如今达1500余亩,葡萄种植户210余户,带动村集体年收入增加25万元以上。这得益于我市聚焦盐碱地科学改良,搭建“多模式集成”的盐碱地综合治理体系。我市针对不同类型的盐碱地,因地制宜,探索构建了盐碱地生态化“三级利用”模式,对轻度盐碱地、中度盐碱地、重度盐碱地分类改良、生态利用,多措集成推动盐碱地地力改造提升。预计到2025年,完成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6.39万亩、提质改造盐碱耕地11.59万亩,新增耕地3.48万亩,盐碱耕地提质改造后预计亩均粮食增产300斤。

我市还聚焦盐碱地产业培育,搭建“全产业链条”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以融合发展模式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现代智慧农业,打造盐碱地土特产品牌。黄河口大米、大豆、滩羊、渔业等农特产品热销“出圈”,“中国对虾之都”等城市名片愈加闪亮。截至目前,我市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达到12个,省级以上农产品知名品牌达到35个,黄河口大闸蟹、黄河口大米品牌价值分别达31.93亿元、11.57亿元。

为每一寸土地注入蓬勃生机,让丰收胜景永续绵延。未来,我市将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做好盐碱地综合利用大文章,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记者 薄青阳)

责任编辑:李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