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东营讯 “原来《诗经》里的‘蒹葭’就是指的芦苇,咱东营还有一种神奇的作物,叫中紫4号高营养水稻,这是中科院团队培育的盐碱地改良作物,简直是太厉害了!”日前,东营区文苑学校的学生们兴奋地交流着一天的研学实践收获,“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对东营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我更爱我的家乡了。”
近年来,我市结合区域特色,立足黄河流域生态资源、文化内涵,以东营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域内丰富的研学实践资源为载体,从学生身心特点出发,围绕盐碱地“白、绿、紫、蓝、红”五类资源特征,面向小学中高段、初中学段学生,设计了以“盐碱地上的‘五彩梦’”为主题的系列研学课程。
藏粮于地——盐碱地的开发与利用
“同学们,盐碱地是一种含有较高浓度的钠、镁、钙、钾、氯化物、硫酸盐、碳酸氢盐和碳酸盐等可溶性盐分离子的地类。”中科山东东营地理研究院的研学老师车欣在讲解实践课程“初识篇——白色盐碱地”时说。在这节课程中,学生们通过“观盐碱地”“模拟盐碱地”等内容,围绕盐碱地表面白色的特质,了解到盐碱地的概念、成因、成分等内容,形成了对盐碱地的初步印象。
在课程“生态篇——绿色盐碱地”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实地观察了盐碱地上的植物,了解到各类植物的生长特性、自身价值以及与生态之间的相互作用。环顾基地,同学们有的在动手测量植物的高度、盖度等,有的在分组合作收集植物,将不同的形态的植物进行搭配和设计,形成一幅幅能够体现盐碱地特征的图画,在实践过程中,他们对盐碱地多样性的植物有了更深入的认知。
“盐碱地上的能源”“盐碱地上的循环生态”等环节中,学生们了解到近海盐碱地地表和地上空间综合开发利用项目、地热资源的应用与开发、盐碱地“猪——沼——稻”种养循环生态产业链等内容,了解到盐碱地绿色开发利用的过程。通过学习,同学们逐渐树立起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生态文明意识得到提升。
藏粮于技——科技赋能深挖盐碱地潜能
研学课程将现代农业发展、国家粮食安全现状等内容有效融合。在课程“科技篇——紫色盐碱地”中,同学们走进依托中科院团队打造的盐碱地梯度种植基地,观察在轻度、中度、重度盐碱地梯次开展耐盐作物种植、耐盐牧草筛选、设施化种养殖等项目的特点和差异。聚焦以“中紫”系列高营养水稻为代表的种业创新项目,了解到良种研发的背景意义与艰辛过程及我国粮食安全现状,结合农耕体验与探究活动,深入思考良种研发对我国粮食安全的积极影响,进一步培养了中小学生的粮食安全意识,坚定了同学们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决心。
“原来现代喂养这么方便啊!”同学们在牧渔归陆上海洋牧场生态养殖车间,体验设施化喂养时感叹道。课程“共生篇——蓝色盐碱地”通过科普观摩与互动式体验结合的方式,带领同学们认识了盐碱地生态治理与数智工厂化渔业融合发展的新型生态产业模式,系统了解到板块设计与整体生态发展理念。结合蓝色海洋要素,充分认识生态盐碱地,体验系统生态修复的科技奥妙,从而心生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对生态科技的认同之情,提高保护自然、勤学实践、守护美丽家园的意识。
藏粮于民——感悟红色垦荒精神
“同学们,这里是垦荒人曾经用过的搪瓷缸、书包等老物件。”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来到省级研学基地黄河口知青小镇体验课程“深耕篇——红色盐碱地”。他们通过观看纪录片、导师讲解等方式,了解到袁隆平院士团队的研究成果、特殊时代垦荒者勇于开拓的历史、现阶段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过程中涌现出的典型故事等,感悟盐碱地开发与利用的艰辛,深入了解黄三角盐碱地垦荒的岁月。并亲手制作了窝窝头、自磨豆浆、农家菜等,全方位体验垦荒人当年的生活状况,激发了同学们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之情。
研学实践教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东营市通过开设“盐碱地上的‘五彩梦’”为主题的系列研学课程,引领中小学生在实地体验中更加了解盐碱地的开发、利用,激发起民族自豪感、使命感、责任感,牢固树立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真正把“强国有我”内化成新时代少年的行动担当。
(记者 陈明慧 通讯员 李洪光 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