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河口区全域统筹建设共富联合体 解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密码”

爱东营讯 “年纪大了,到外面应聘找工作也逐渐变得困难了。现在不一样了,成立了共兴公司和共建公司,让我在家门口也能挣到钱了。”河口区河口街道李坨村村民高兴地说道。今年,河口区河口街道熙河片区成立熙河共兴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和东营熙河共建建筑安装工程公司,吸纳片区及周边社区富余劳动力,通过培训上岗实现“再就业”,有效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

据了解,今年以来,河口区聚焦发展壮大农村新型集体经济,深化区级、镇级层面“三变”改革,统筹建设共富联合体,探索党建引领乡村共富新路径。截至目前,建设共富公司37家,实施共富项目54个,撬动社会投资2.4亿元,带动村集体增收1800余万元,率先在全市全面消除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以下的村,推动乡村连片振兴、抱团共富。

走共同富裕之路要坚持党建引领,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共富体系”。河口区针对村级集体经济力量分散、区镇层面缺少抓手等问题,建立自上而下、横向贯通、条块结合的共富体系。纵向上,建立区级共富联合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依托国有企业打造“区——镇(街道)——村”三级共富平台,发挥区级共富联合体“头部作用”,聚焦资源承载、资金对接、产业投资、人才引育,开展市场化运营,抓好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建设。截至目前,全区申请国家地理标志2个,成立镇(街道)、村级共富公司36家,规模化养殖文蛤、海参、对虾30余万亩,形成“一区一品”发展模式。横向上,按照“地缘相近、产业相关、发展相联”的原则,因地制宜打造10个“跨村联建”片区,成立联建片区党委,推动每个联建片区党委至少布局2个产业项目,实现产业规模集聚。

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先行。为此,河口区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激活“共富动力”。坚持以共富联合体为引领、共富公司为纽带,探索“资源盘活”“产业集聚”“红色合伙”等5种模式,积极稳妥开展农村资源要素适度规模经营,探索乡村共富新模式。深化农村“三变”改革,采取“土地整治+连片流转+标准农地”模式,收储整合村域范围内闲置土地、农房等资源,以出租、入股、联营等方式,盘活经营滩涂耕地1.2万亩,累计分红5331万元,惠及群众3.3万人。将共富公司作为推进农业产业集聚的主阵地,加快推进海上光伏、对虾养殖、畜牧养殖等产业集聚,建立区级土地、农业生产等5条要素链,深挖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服务,全面激发产业规模化效应。招募31家驻地油田单位、大型民营企业等成为“红色合伙人”,针对周期长、资金投入大的项目,镇村共富公司与社会资本以一定比例合资控股成立子公司9家,实施期权奖励模式,实现合作共赢。

为完善长效机制,延伸“共富跑道”,河口区坚持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相结合,加强政府指导,完善利益联结,严格监督管理,适当扶持激励,推动共富联合体、共富公司行稳致远。采取“保底+分红”方式,引导村集体、村民将土地经营权、劳动力、资金等要素,直接或间接入股村级共富公司,巩固契约式、推广分红式、完善股权式利益联结机制,让村集体和村民享受更多产业链增值收益。统筹设立共富公司运营监管中心,最大限度控制经营风险。强化要素集成,组织12家涉农职能部门,组建区级共富联合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在公司注册、公司运营等方面给予政策资金支持。实施“金融赋能·乡村共富”行动,设立1500万元“共富基金”,与银行合作推出“共富贷”等系列产品,整体授信1亿元,为10家镇级、村级共富公司协助办理贷款1300万元,赋能共富公司发展。

(记者 关晨歆)

责任编辑:武方圆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