垦利区大力实施土地综合整治 盐碱撂荒地变身“大粮仓”

爱东营讯 近日,在垦利区垦利街道荣乌高速路东的一片麦田里,泛着淡淡的绿色,麦苗傲然挺立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垦利分局的工作人员一边仔细检查麦苗的长势,一边认真记录着数据。“麦苗已经长到了七八厘米,而且苗出得很齐,说明我们的盐碱地治理取得了初步成效。”工作人员说。

令人意外的是,就在几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几乎寸草不生的盐碱撂荒地。这片土地是“黄河入海口盐碱地综合利用及耐盐碱种质资源培育项目”的14个片区之一——“垦利街道高速以东片区”,项目总规模434.34亩,预计产生新增耕地302.21亩。

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为了深入挖掘盐碱地潜力,国家发改委等7部委批复实施了黄河入海口盐碱地综合利用及耐盐碱种质资源培育项目,旨在充分发挥垦利区耕地后备资源的优势,有效探索黄三角地区加快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深入挖掘东营特色,培育盐碱地特色农业产业,推广农业生物复合盐碱地发展新模式,积极打造盐碱地高质高效农业创新高地和“国家级盐碱地开发利用示范区”。

按照积极稳妥、先易后难原则,有序推进耕地后备资源开发,优先开发集中连片的轻度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根据技术发展水平,逐步向中度、重度盐碱地拓展。具体建设内容为对垦利街道高速以东片区、永安片区等14个片区盐碱地实施土地整治、土壤改良、良种选育、农艺推广、后期管护等“改地”“改水”“改种”等系统工程,建设耐盐碱种质资源培育育种基地、盐繁试验田等。目前已开工建设3个片区。

通过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高标准建设项目区配套设施,方便现代化机械耕种。通过调整永久基本农田布局,将整治后的优质耕地划入永久基本农田范围,可以改变原有低产低效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将闲置土地进行整治,恢复土地的耕种属性以种植粮食作物,保障粮食供给,为端牢粮食饭碗贡献积极力量。

据了解,明年,垦利区将基本完成盐碱地后备资源试点项目,力争利用盐碱地后备资源新增耕地1.0518万亩。

(记者 王文朋 通讯员 关生辉)

责任编辑:武方圆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