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文明城市·东营市2023年度“五好文明家庭”|王祝娥家庭:孝老爱亲家风好 真情守护夕阳红

  爱东营讯 他们用自己的善良、宽容和辛勤付出换来了老人们的信任和尊重;他们二十余年如一日,呵护着养老院130多位老人的幸福晚年生活;他们用自己的爱心和行动让我们理解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让我们感受到人间处处有真情,人间处处有真爱。他们就是垦利区董集镇向阳福庄养老院院长王祝娥和丈夫周鹏志一家。

 以和为贵,践行文明和谐好家风

  一个家庭中,父母恩爱,兄弟姊妹和睦相处,尊老爱幼,这个家庭就会其乐融融,幸福美满。然而,幸福美满的家庭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用心去经营。

  1994年,周鹏志的弟弟考上大专,一家人既高兴又犯愁,高兴的是弟弟人生能更进一步,愁的是弟弟上学的学费还差得多。这时,王祝娥与丈夫周鹏志商量后跟全家人说:“学,弟弟一定要上;钱,我和他哥想办法!”随后王祝娥、周鹏志到处去借钱凑了6000元,公婆拿出积蓄2000元,一起凑齐了弟弟的学费。

  家里公公婆婆用的电费、水费、取暖费等,王祝娥抢着提前交。一到婆家大家庭聚餐,招待客人王祝娥也都是主力。真心换真心,王祝娥不仅得到了兄弟姐妹和孩子们的尊敬和爱戴,还得到了来自老人的慈爱。每年到了王祝娥的生日,公婆总会特意买上几十个王祝娥爱吃的水煎包。

  周鹏志是个勤劳的农村汉子,在家有长子、大哥的担当和责任,在小辈面前是稳重、刚毅、大气、善良的典范。他跟王祝娥经常教导孩子“百善孝当先,诸事和为贵”,在两人的影响带动下,女儿也很孝顺、懂事。

  王祝娥、周鹏志的大家庭,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关心,和睦相处。多年来,一家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文明和谐的良好家风,用爱心、朴实和宽容守护着最真实的幸福。

  博爱助老,真情点亮最美夕阳红

  2017年,48岁的王祝娥萌生了开办一家养老院的想法。她说:“那时年轻人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不能得到很好照顾的空巢老人和失能老人也越来越多。我是村里的村委委员,得做点什么,哪怕为老人们洗洗衣服、晒晒被子、做一顿饭呢……”

  在有关政府部门的帮助和夫妻二人的不懈努力下,2018年,养老院终于建成,这是垦利区第一家农村民办养老院。王祝娥取名为“向阳福庄”,寓意让老人们有幸福美好的晚年生活。

  养老院建好了,但有些老人认为送自己去养老院是儿女不想赡养,加之恋家情结,抵触情绪十分严重。还有一些因为长期受到病痛折磨,脾气暴躁、自暴自弃,极度缺乏安全感。每当遇到这种情况,王祝娥就耐心地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同时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地照顾,慢慢地得到了老人们的认可。

  有位李大爷,最初非常抵触到养老院。刚到养老院时面色苍白,身上长满褥疮,全身贴满膏药。在护理员的精心照料下,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李大爷已不用再贴膏药,面色红润,心情也舒畅了。儿子儿媳逗他,说要接他回去,李大爷又坚决不同意了。像李大爷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每当看到老人来后,状态一天天变好,王祝娥看在眼里,高兴在心里。“来了咱们这儿,不出三天他们就把这儿当自己家了!”王祝娥笑着说。

  王祝娥一家总是和养老院的管理人员一块操持,努力让入院老人过得舒适、舒心。开办养老院,公公婆婆大力支持,没事就去养老院帮着王祝娥种菜、收拾卫生。周鹏志则日常做好养老院水、电、设施方面的维修工作以及安全工作。有时候老人病了,他还要帮着家属协助120把老人送到医院就诊。

  毕生追求,不忘初心做好养老事

  为了养老事业,王祝娥、周鹏志夫妻俩付出很多,舍小家顾大家,有时候还要轮流值夜班。特别是疫情期间,养老院实行封闭管理,王祝娥一住就是2个月,家里的事只能交给周鹏志。王祝娥愧疚地表示:“我干养老服务工作,照顾不好家庭,辛苦你了。”而周鹏志则憨厚地说:“你好好干,要钱俺就给钱,要力俺就出力,俺大力支持你。”

  来自家人的支持,来自政府部门的帮助,让养老院越办越好。王祝娥又积极与村党支部对接,采用日间照料的模式建立起村里的幸福院,后来,她又统筹管理了包括杨庙社区在内的4家幸福院。

  2021年10月21日,对王祝娥来说是永生难忘的一天。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杨庙社区老年餐厅。王祝娥回忆道,总书记亲切地向大家打招呼问好。

  恰逢午饭时间,王祝娥向习近平总书记介绍了当天的菜谱是土豆炖排骨、白菜炖豆腐,一荤一素。随后又指着身后的小黑板介绍了一周菜谱。“这份菜谱引起了总书记的注意。他夸我们的菜很好,适合老年人,还夸我们馒头蒸得好!”

  “总书记说,他走过很多地方的老年餐厅,都会看看老人们吃得怎样,还夸奖我们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王祝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太激动了,总书记关心关注老年人的生活现状,重视养老事业,这使我备受鼓舞。我们以后一定继续好好干,管理好养老院和农村幸福院,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服务,让他们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让‘老有所养’真正落到实处。我不但要顾好自己的小家,还要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记者 于采艳)

责任编辑:邓玉莉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