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东营讯 2022年,全市人均期望寿命增长至81.27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8.9%,主要健康指标处于全省、全国先进行列。
市卫生健康委荣获“全国爱国卫生70周年先进集体”“全省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
我市入选全省基层卫生健康综合实验区建设试点市,在全省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建设省级评估验收、全省基本医疗群众满意度测评中,均取得了第1名的好成绩。
健康是最大的民生。近年来,我市卫生健康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躬身为民,致力于解决群众就医急难愁盼问题,推动全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特别是2022年,全市卫生健康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认真履职尽责,主动担当作为,卫生健康重点工作实现新提升,人民群众健康得到有效保障,健康东营建设深入推进。
2022年,全市人均期望寿命增长至81.27岁,全市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3.18/10万、1.67‰和3.02‰,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8.9%,主要健康指标处于全省、全国先进行列。市卫生健康委荣获“全国爱国卫生70周年先进集体”“全省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我市入选全省基层卫生健康综合实验区建设试点市。在全省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建设省级评估验收、全省基本医疗群众满意度测评中,均取得了第1名的好成绩。
以民为本、迎难而上,书写健康惠民答卷
2022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形势,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应急常态化防控坚决有力,转段渡峰平稳有效,全面落实纵深防御基本方法和日常防控“4+3”、应急处置“4个3”工作机制,加快提升防控能力。围绕“保健康、防重症”工作目标,全力做好疫情监测预警,构建多层次发热诊疗体系,优化医疗资源要素配置,成功实现“把握节奏、控制进程、拉平曲线、压低峰值”目标。同时,在乙类乙管稳妥有序推进基础上,合理设置疫苗接种点、组建流动接种队及实施敲门行动等方式提高新冠疫苗接种率,筑牢人群免疫屏障。
东营市卫生健康系统持续开展标准化建设和能力提升工程,着力锻长板、补短板,体系建设实现新发展。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累计投资80.77亿元新改扩建17处卫生基础设施,其中,市传染病医院、市精神卫生中心等7个项目建成投用,全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1805家,每千人口床位、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每万人口全科医生均居全省第2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效显著。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深化“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启动实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和三年攻坚行动计划。市人民医院与山东省立医院、市中医院与省中医院、胜利油田中心医院与齐鲁医院合作共建深入开展。医疗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县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全部建成“六大临床中心”,县综合医院全部达到三级医院服务能力,二、三级医疗机构电子病历平均级别居全省首位。实施临床专科能力攀登计划,建设市级临床重点专科50个、县域市级临床重点专科12个、市级精品特色专科12个、基层特色专科100个。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33个,其中国医大师1人、泰山学者工作室1个。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圆满完成“深化医共体建设、提升县域整体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民生实事项目。全市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国家基本标准,34%达到国家推荐标准。为719个村卫生室配备重点人群智慧随访设备、康复理疗设备和心电图机,完成乡医培训1016人次。建成省、市级示范标准村卫生室21个、154个。深化“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全面建成基础资源、全员人口、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四大资源库并实现全市医疗机构信息共享,有效支撑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及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五大业务应用。远程影像、远程会诊、远程心电实现县乡村全覆盖,自联网以来,开展远程心电、线上问诊、网约护理等服务8万余人次。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保障有力,中医药服务体系不断健全。2022年,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我市启动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出台《东营市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政府办中医医院、国医堂分别实现县区、镇街全覆盖,所有社区卫生服务站和85%以上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全市投资23.44亿元对市中医院及广饶县、河口区、利津县中医院进行新改扩建,中医药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大力发展“互联网+中医药”,推行“方便看中医、放心用中药”行动,建设投用5处市域共享中药房,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全部开展“中药代煎配送到家”服务。
2022年,健康东营建设成效显著,在重大疾病防治、“一老一小”健康保障、爱国卫生运动和行业依法治理方面的成绩可圈可点。我市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全程接种率达96.05%,开展“三高共管、六病同防”医防融合慢性病管理省级试点工作,全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暨“三高共管六病同防”医防融合慢性病管理试点现场推进会在我市召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评价连续四年居全省第二。我市修订了《东营市优待老年人规定》,老年人优待范围、标准位居全省前列。推进医养结合发展,实现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市、县、镇街三级全覆盖。开展爱国卫生创新提升年活动,实现省级卫生乡镇、省级及以上健康促进县(区)、国家卫生县城全覆盖,省级卫生村覆盖率达到92.5%。夯实基层公共卫生网底,在全省率先推进并完成镇街公共卫生管理委员会、村居公共卫生委员会组建。
高标定位、全力推进,奏响高质量发展强音
2023年是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十四五”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东营重要指示要求、加快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的关键之年。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将进一步强化系统谋划、深化改革创新,建强医疗卫生、公共卫生、基层卫生和中医药“四个体系”、推动发展方式转向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服务模式转向更加注重系统连续、管理手段转向更加注重科学化治理“三个转变”,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优化全人群全周期全方位健康服务,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推进新时代东营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健康保障。
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将高质量深化关键领域改革攻坚,进一步打通事业发展重点关节,完善事业发展保障机制,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加快基层卫生综合改革探索,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加快中医药综合改革攻坚,推进卫生健康领域共同富裕示范市建设。同时,高质量建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改善群众看病就医体验。聚焦“小病不出县、大病不出市”,围绕把公立医院做强、把医疗服务做优,推进体系、学科、模式和管理创新,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加快实现“三个转变”“四个分开”(区域分开、城乡分开、上下分开、急慢分开),着力解决群众医疗服务急难愁盼问题,上下齐力,三级联动,努力实现“小病不出县、大病不出市”目标。
高质量加强基层卫生体系建设,夯实卫生健康服务网底。聚焦“一般的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的头疼脑热在乡村解决”目标,按照“县级强、乡级活、村级稳、上下联、信息通”要求,启动新一轮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质提效三年行动,加快提升服务同质化、优质化水平。
高质量建设中医药服务体系,拓展中医药创新发展优势。利用好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平台,推动中医药全领域、全要素守正创新、跨越发展,推进中西医交融互鉴、协同发展,加快提升中医药综合能力,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实施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专项行动,推广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不少于30项,强化齐鲁中医药优势专科集群建设,深入实施“五个全科化”创新医疗服务模式,推动“两专科一中心”县级全覆盖,建设一处在省内有影响力的治未病中心,创建一批省级、市级中医药特色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建设涵盖中医药监管、中药房共享、临床辅助决策支持功能的市域智慧中医药云平台的同时,开展综合医院中西医协同发展能力提升行动,推广“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推动中西医诊疗、康复、科研等领域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发展。
我市卫生健康系统还将一如既往,高质量优化老年人、孕产妇、学生、重点疾病患者、职业人群等重点人群的健康保障,提升群众健康获得感。同时,高质量开展社会健康管理,推动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深入群众日常生活,持续提升居民健康生活质量。并加强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以“线上云科普”、健康科普专家走基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全市开展以送家庭医生服务、送卫生急救知识、送疾病防控知识、送中医药特色疗法为主题的“四送四进四提升”健康促进行动,推广健康理念,普及健康知识。
(记者 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