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文明城市|社区志愿服务的幸福“蝶变”

  东营日报社/爱东营讯 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胜利街道胜宏社区是我市公租房和下岗职工经济适用房聚集区,针对社区弱势群体多、需求层次多、自身资源少的现实,胜宏社区党委把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作为推动社区和谐发展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多年来,被爱与爱的温暖在每一个人心中传递,从他助到互助,志愿服务在胜宏社区蝶变升级,实现了从单一扶贫济困社会救助向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成功转型。

  融冰:“一盘饺子”敲开门

  胜宏社区党委书记梅玉莲2011年入职,刚来社区时的场景她历历在目:每天都有居民到社区反映家庭困难或矛盾纠纷,还有很多的居民觉得社区啥事也办不了,直接到市区部门反映,工作处于非常被动的状态。梅玉莲当机立断,决定敞开大门解难题,将办公桌直接搬到小区广场,开放接待居民反映的各种问题,做好低收入家庭登记,全面了解居民诉求。

  接下来,梅玉莲带领社区工作人员,积极联系东营义工、油城义工等社会公益组织,联合开展“一盘饺子聚民心”志愿服务活动。社区与义工一起包饺子后,凡是到社区反映情况的居民,每户都送到一盘饺子。“敲开门”之后,社区进一步走进居民家中,跟进了解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能帮忙解决的问题,协调多方力量尽全力解决,不能解决的帮忙寻求解决途径,贴心开导、打开心结。

  对于一些不配合工作的居民,梅玉莲也坚持一次次敲门送饺子。有工作人员不理解:不配合还对他好,不助长他的嚣张气焰了吗?但梅玉莲的想法是:“人心都是肉长的,一次次、一遍遍,就努力让我们的志愿服务之光感动他吧。”果然,伸手不打笑脸人,一盘饺子敲开门,抚慰人心破冰暖,不配合的居民不再跟社区作对,有的还主动找到社区,报名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志愿活动。“起初,需要送饺子的居民很多,最多的一次要送50多家,饺子盘不够用,我们就拿一个纸壳子,上面铺张A4纸放饺子,可以说,我们用一盘盘饺子抚慰了困难群众的心,让他们不再防备和抵触,解决了很多治理难题。”梅玉莲说道。

  直到现在,社区还会定期开展包饺子志愿服务活动,但反映问题的居民越来越少,饺子数量也不需要那么多了,更多的是节日节庆、对门饺子这种邻里之间的暖心互动。

  他助:“一米阳光”照心坎

  “这是我第一次乘船游览广利河,太清爽、太惬意了,原来我们东营还有这么美丽的地方。”胜宏社区携手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环境分局在东八路明海闸桥头开展“东营这么美,我一定要带你去看看”助爱出行活动,社区居民王君玲不住感慨。“之前助爱出行都是乘车或步行,这次想改变一下形式,采用乘船这一新颖方式,考虑到安全,主要是邀请社区70岁以下老人参加。”社区营造专员王江莲介绍。聚焦辖区弱势群体,凝聚共驻共建合力,助爱出行活动在胜宏社区已经开展六年多了,定期分批次带行动不便居民走出家门、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只为那“东营这么美,我一定要带你去看看”的铮铮承诺。

  志愿服务聚民心,“一米阳光”照心坎。社区党组织深入挖潜整合公共资源、社会服务、共驻共建、党员干部等力量,创设“一米阳光”志愿服务品牌,成立“一米阳光”党群连心互助社,深入推进“一米阳光 幸福家园”建设,为困难群众撑起“幸福伞”,为群众幸福生活持续“加码”。“政府保障了困难居民的住房问题,社区是连接社会和居民的最后一米,前面的99米已经完成,那最后一米应当由社区来做。‘一米阳光’是胜宏社区的志愿服务品牌名称,被赋予温暖的内涵。”梅玉莲介绍“一米阳光”名称的由来。

  引进幸福里、同心圆2个专业社工服务机构,开展特殊家庭“暖心港湾”、老年人“情牵桑榆”和青少年“童年不同样”等服务项目,“一老一小”和特殊群体在社区得到关爱;坚持7年为70岁以上老人过集体生日的“一米阳光·生日会”;开展“党员回家”倡议,把在职党员、直管党员编织进网格,设立“一米阳光邻里守望”“一米阳光爱心助学”等党员奉献岗15个,建立帮扶对子32个……一个个红马甲活跃在社区角角落落,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一米阳光”。是啊,一米不远,却能照进被叶子遮住阳光的那暗淡空间。

  互助:“万丈光芒”还给你

  “我报名认领青苗助餐项目!”近期,居民杨丽萍主动提出认领社区的青苗助餐项目。该项目最初由社区发起,社区购买一些水培蔬菜盘,分发给居民培育青苗,养出的青苗可自留一部分,剩下的送给社区独居老人、困难群众。如今,水培蔬菜盘不再依赖社区分发,而是居民自己购买培育,参与群众从原来的5个家庭到后来的85个家庭,并与困难群众结成了85个助餐对子。“青苗助餐项目参与者主要是孩子,一个孩子带动了整个家庭去做公益,使得独居老人有人看护,也让孩子有了观察植物生长的科普机会,还在孩子幼小的心埋下志愿服务的种子。”居民杨丽萍介绍道。

  做一束光,平凡而闪耀。2022年9月,胜利街道成功入选山东省“五社联动”基层治理实验点,这为胜宏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开辟了新思路。社区创新推进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支撑,以社区志愿服务队伍为依托,以社会慈善资源为助推的“五社善动”新型社区治理机制,对志愿服务内容进行系统提升,将以往的零散性服务进行系统归类提升项目化运作,总结出连心访谈、慧心助学、红心助困、爱心助残、励心助岗、孝心助老的“六心”服务法,通过社会工作者带志愿者的活动方式,按照“居民骨干到居民组织,居民组织转化志愿队伍”的路径,孵化培育了不同类型、不同服务对象的志愿服务队,让志愿服务更加自主、全面。

  目前,社区已积极培育社区自组织16个,培养居民志愿骨干136人,引导吕剧队、跑步团等8支“自益型”社区社会组织向巡逻队、宣传队等“益他型”社区社会组织转变,帮扶16名贫困学生走进校园,受助贫困党员35人次,培训下岗失业职工316人,安置就业97人,受助老人达到1400余人次。在居民中已发动志愿者5398人,注册志愿者3527人,成立28支志愿服务小分队,开展志愿服务1983期,关爱邻里17500余人次。社区还建立志愿服务回馈制度,成立爱心积分超市,让“服务存档爱心,积分换购温情”,鼓励居民参与志愿服务。

  凡人善举层出不穷。社区志愿服务理念从最初体现主动关爱精神的“靠近您、温暖您”,到引导群众人人都做一束光的“许我一米阳光,还你万丈光芒”,实现了群众从单向受助到双向互助共建的转变,构建起“一米阳光”全龄友好、互助帮扶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机制。

(记者 王雪 通讯员 周新峰 徐茜茜)

责任编辑:李梦瑶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